崇礼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王瑶新时代正剧主题电视剧的ldqu [复制链接]

1#

新时代正剧主题电视剧的“出圈”——以《山海情》《觉醒年代》为例

王瑶

前言

年是中国共产*成立一百周年,影视剧行业为献礼一百周年,拍摄了许多主旋律的剧作,相较于往常普遍献礼作的“说教气息浓烈”“过于美化”等特点,今年的主旋律正剧不仅收视率喜人,并且得到一致好评,尤其在年轻人中,形成了一种“破圈”的形势。而这些优秀主旋律作品的成功,也更加让业内看清,跳出模式化、逻辑尴尬的剧情,没有过度的人设偶像化与推广,主旋律题材的作品也能收获大批粉丝。《山海情》与《觉醒年代》正是这样两部优秀的主旋律正剧,一部因写实生活而厚重,一部因思想深刻而厚重,必将对今后影视剧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以“真实”构筑主旋律基调

过去的一年,是我国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而此次“战役”,也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一项项成果振奋人心,让我们感受到了脱贫攻坚这项事业的伟大。前不久一部以扶贫为主题的电视剧《山海情》,则让我们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从这部剧中,真实地感受“筚路蓝缕”“风尘仆仆”“沐风栉雨”等的深刻含义。该剧讲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国家扶贫*策的号召下,在福建省对口帮扶的支援下,西海固地区人民大举搬迁,克服各种恶劣的自然环境与贫穷的生活条件,从无到有地建设新家园,使这片曾经“苦瘠甲天下”的土地,从苍凉走向美丽,从贫困走向富裕的故事。剧名也紧紧围绕着内容,每个字都有着独特的用意:“山”是贺兰山脚下的西海固地区,“海”是沿海的福建,“情”则是相距多公里的两地对口帮扶、互助协作的情谊。作为一部主旋律电视剧,它刷新了人们的固有认知,不再假大空地空喊口号、不再强行煽情制造泪点、也不再枯燥乏味,留下的则是一个饱含温情的平凡而又伟大的故事,真正展现了西海固地区脱贫的艰辛和基层干部的不易以及人民思想的变迁与成长,拍出了真情实感,也赢得了观众的共情和共鸣。“真”是此剧能获得广泛好评的最重要原因。商业剧通常以一个主题贯穿全剧,如“复仇”“恋爱”“宫斗”,从而在这些主题上扩展“爽文”的发挥空间。而当主旋律题材的作品,学习了商业片的创作技巧,却比那些仙侠宫斗剧出彩的原因在于,他有逻辑,故事令人信服,让观众有期待感,因为这种故事是真实的。一顿饭里半是粮食半是沙子是真的,号召大家种蘑菇是真的。所以当剧中漫天的*沙侵袭来时,我们会担心主角们如何创建新家园;当剧里村民都种上蘑菇时,我们又会担心这么多蘑菇滞销怎么办?优秀的故事逻辑与真实感让观众身临其境,并且不断增加期待值,将现如今大部分观众对电视剧的重点从商业剧的明星、颜值重新拉回到逻辑清晰、起伏曲折的剧情上来。真故事背后是真情的人。一腔热血撒大地的基层干部马得福、命运坎坷却又坚毅不拔的农村女性李水花、全心全意为学生着想的农村教师白崇礼、“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的农业专家凌一农……每一个小小的人物,都散发出璀璨的光芒。而这些人又真实地生活在我们身边。凌一农的原型是林占禧教授,发明菌草技术,并推广到全国31个省个县,取得显著成果,被誉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典范。基层书记张树成原型李双成,尽管只在任十个月,却为了扶贫事业日夜奔波,最后遭遇交通事故不幸以身殉职。他们的故事远比剧中更震撼,他们的生活远比剧中更苦。这些真实的人物也远比那些虚拟缥缈的“神仙”更震人心弦。除了深刻的主题和鲜活的人物,该剧其他方面也相当出彩。剧情紧凑不拖沓,全剧无注水、无植入,23集囊括了二十年变迁,堪称业内良心;演员均为演技派,演绎自然贴合人物;而在创作上,保留了一定粗糙感和颗粒感,服饰妆容不追求精致,语言也选用当地方言,人物行为举止十分粗旷,同时又在细节之处写实:搪瓷的茶杯、粗布补丁的袄子……这一切都使得该剧贴合实际、接地气。这样的真实感,使观众身临其境,似乎并不是在欣赏一部虚构的影视作品,而是穿越时空与西海固移民共同经历那段岁月。生活永远是最好的编剧。正如网友评论:“《山海情》的成功,证明了当下的青年人并不是抵触主旋律作品,而是讨厌那些脱离实际,不接地气,生搬硬套的主旋律。”

以“诗意”传递主旋律情感

相比于《山海情》以讲述真实故事动人心弦,作为民国历史剧的《觉醒年代》仅凭历史的真实性远不足以吸引观众。《觉醒年代》的“出圈”凭借的是以独特的镜头和立体的人物而呈现出的热情、真诚的拳拳赤子之心。《觉醒年代》的时间跨度从年新文化运动开始至年中国共产*成立,以《新青年》的诞生和发展作为主线,贯穿了知识分子、普通百姓以及整个中国觉醒的开端,聚焦在中国有志之士皆一心为中国谋出路,皆心无旁骛一心为革命的时期。相较于以往大部分主旋律作品中,旗帜鲜明地树立一个青年革命家或是中年文化者作为历史偶像的做法,《觉醒年代》将故事中的每个人都立体地塑造成了生活和时代的主角。从生活的角度看,他们不再是脸谱化、严肃刻板的人物,而增加了许多平民的气息,让观众感受到,民国这些大家们与现代人也无不同,会互相开玩笑说俏皮话,会怒目圆睁破口大骂,他们的理想与追求并不压抑他们作为凡人的一面。如陈独秀,他不仅是照片中沉默冷峻的学者,还是学着车夫大口吃涮羊肉,热情拥抱鲁迅,会说着“我真想亲他一下”的调皮中年男人。李大钊也不全然是那个坚毅温和的思想开拓者,还是个在大学里会挂科的学生。从时代的角度看,即使理论有冲突,救国之路不尽相同,他们仍在历史中熠熠生辉。一如辜鸿铭,“我是头上有辫子,这是有形的,而诸公是心里有辫子,无形的。”一根辫子,是一根扎实的绳索,两头牵扯的是中国与西方文化,辜鸿铭便是牵扯这两种文化碰撞的民族力量。作为主旋律的作品,传递民族精神与信念是必不可少的主题。而《觉醒年代》一改往日作品中枯燥、呆板、强硬的理论灌输,将青年之精神、民族之理想以诗意的表现手法传达给观众。陈延年搬着沙袋艰辛生活,嚼着干硬发霉的饼,却仍向着阳光放生了一只蚂蚁;陈独秀回国后在启民智的演讲上,一只蚂蚁顺着话筒爬了上去。蚂蚁代表着新青年,陈独秀的发言为处于迷茫中的中国青年指明方向,他们冲破牢笼,向着新光芒,发出年轻的声音。还有毛泽东拜别李大钊和陈独秀的片段,“二位先生请留步。”然后坚定地独自踏上通往远方的小径。寻路人终于找到了理想的践行者,未来的路便要由新的接班人亲身实践而行。除了这些艺术化、写意的诗意镜头表现手法,剧中还不吝啬大量的演讲、论争篇幅,以时代化的语言传递“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抱负和使命。辜鸿铭论中国人的精神,“中国人是温良的,不是温顺,更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来自人性深处的情感,是一种力量”;论道德,“道德是用来律己的,不是用来责人的,道德是用来躬行实践的”;论争取,“如果我嚷几声,能叫醒那几个人,你就绝不能说,他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剧情的架构和人物的立体是《觉醒年代》的血肉,绝妙的拍摄手法则是此剧的骨肉,此剧中有许多令人赞不绝口、并广为传播的片段。《觉醒年代》巧妙使用蒙太奇镜头。使用最淋漓尽致、震撼人心的莫过于陈延年与陈乔年就义时的场景。第一幕陈独秀看着远行的儿子,这酸楚不舍的表情与两个儿子血肉模糊却坚定决绝的表情重叠在一起,生死离别的难舍亦是家国忠义的交织;第二幕是二人的步伐,他们西装革履背井离乡,远赴他国的步伐,和此时一身伤与血迈向死亡的步伐交织在一起,寓意无论何时,他们都坚定地迈向追求真理的大道,至死不渝;第三幕也是最令人潸然泪下的一幕,是兄弟二人的回眸微笑,生离是对父亲的谅解与释然,而死别是对革命未来的期待与坚定信心。这一段蒙太奇镜头的使用,鲜活地塑造了两个年轻的革命者,也让观众看到以两兄弟为代表的无数英勇献身的先烈们,同时这段镜头将国与家,孝与义结合,拔高了全剧的主题思想。其他的名场面,如毛泽东冒雨踏水而来,以《药》“吃人血馒头”场景出现的鲁迅,亦或是颇具史诗感的陈李于广袤天穹下,心感民生凋敝而毅然宣誓的场面,均震撼人心。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高妙结合,才会使得历史中自带的崇高性与感染力一次又次地感动时人,触人灵*。

结语

中国的电视剧史上有许多经典、深入人心的历史正剧,如《雍正王朝》《大明王朝》等,之后的具有年轻面孔的剧作,如《恰同学少年》《我们的法兰西岁月》。这些优秀的剧作在对历史故事的叙述与人物群像的塑造上不断创新,根据时代的发展,吸收青春偶像剧及其他类型剧的优秀特点,在观众心中留下极高的观剧感受。《山海情》和《觉醒年代》启用青年演员,塑造多维、立体的人物形象,以及故事叙述的节奏都可以看到其借鉴这些优秀剧作的影子。不再是脸谱化的呆板角色,而是人性化的,有血有肉的主旋律人物;剧本真实,贴近生活与历史,从剧本逻辑出发,让人物服务于剧情,是他们不再是简单推动剧情的工具人。今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组织开展“理想照耀中国——庆祝中国共产*成立周年”优秀电视剧展播活动,《山海情》《觉醒年代》《大江大河2》等佳作涌现,口碑与收视双赢,并在不同年龄段观众中得到一致好评。之后,《号手就位》《闽宁镇》《功勋》等众多主旋律剧作也将轮番上映,希望接下来的剧作延续前作的优秀品质,逐步打破观众对“主旋律”的刻板印象,引领影视剧的新风潮。

说明

1.作者王瑶为湖南大学文学院本科生。

2.本文为首发原创文稿,注释已略去。

3.如需转载,请联系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