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礼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性恶崇礼,尚义积善的荀子 [复制链接]

1#

荀子,名况,自卿,战国末赵人。他的学识异常渊博,他批判各家,又吸取各家之长,他曾在齐的稷下讲过学,并取得稷下首领的地位。荀子是战国末儒家中最有影响的人物。

荀子认为人的成长变化,改恶从善,是靠后天的习染。他强调后天环境、教育对人性的改造作用。关于教育目的,荀子认为在于“化性起伪”,“伪起而生仁义”。荀子主张以培养士、君子、圣人作为教育目的,而以学为圣人作为最高的目的。

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充满各种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本恶,需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来“化性起伪”,使人格提高。

荀子进一步论述君主和人民关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提出“法后王”,即注重现实的进步的历史观。

荀子崇礼尚义。荀子特别重视礼,甚至认为礼有法的作用,应成为人们共同遵守的准则。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

荀子隆师亲友。荀子很重视师友的作用,尤其尊崇老师,把师提到于天地君亲平等的地位。

荀子在《劝学篇》中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就是说,先要有广博的知识,而后再以知识为依据,每日参验省察自己,这样便可以知明而行无过,于是就有了道德修养。这说明了荀子参验反省的精神。

荀子在《修身》中说:“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这说明了荀子择善而从的思想。

荀子在《劝学》中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说明了荀子积善成德的思想。

荀子在《儒效》中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他认为学习要注重闻、见、知、行。认为行比知更为重要,强调艰苦的学习和实际的行动,同时认为只有行之有效才是正确的。

荀子在《劝学》中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继承了孔丘的思想,认为在学习上学与思两者都不可缺,学思要兼顾。

荀子在《劝学》中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契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他认为学习要专一,要有恒心,坚持不懈。

荀子在《劝学》中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他认为后来者可以居上,相信一代更比一代强。

荀子非常重视教师问题。他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故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他又强调学习必须依靠教师的指导,学生应该尊重教师:“言而不称师,谓之畔;教而不称师,谓之倍。倍畔之人,明君不内,朝士大夫遇诸涂不与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