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日报等中央媒体报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北省书写的绿色发展新篇章,其中,张家口成绩亮眼,一起来看看↓↓↓
人民日报
走好新时代“赶考”路
“唱支山歌给党听……”7月1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西柏坡纪念馆的80多名党员饱含深情唱起这首歌。在河北平山县,许多参加党日活动的党员,登上高高的柏坡岭,追寻先辈足迹,感受新时代的脉动。
解放思想,奋发进取,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
盛夏时节,万物并秀。从太行山区到渤海之滨,从坝上草原到冀中平原,一派生机盎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九次赴河北考察,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河北打赢脱贫攻坚战,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河北借势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北京冬奥会筹办等重大国家战略和国家大事,以解放思想、奋发进取的自觉行动,努力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交出优异答卷。
加快打造经济发展新增长点
京哈高速香河出口附近,韵达华北转运中心,一辆十几米长的厢式货车上的快递正陆续被放在传输带上进行智能分拣。
年,韵达快递总部从北京搬迁至河北廊坊市香河县,实现当年签约当年运营。韵达华北转运中心办公室主任刘勇军说,搬至香河后,公司整体揽收能力扩大了一倍多,实现日最大揽收万单。
这既是一场地理位置的“大迁徙”,也是一次生产力的重塑。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河北抓牢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不断在服务京津中寻求新的突破。
年以来,河北已承接京津转入基本单位4.1万个,其中法人单位2.9万个。全省43个承接平台引进京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项目,总投资额超亿元。
年竣工投产的北京现代沧州工厂,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河北承接的单体规模最大的产业协同项目。这家工厂正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在当地形成千亿元规模产业集群。
设立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决策、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为雄安新区规划建设领航指路、把脉定向。这座承载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未来之城”,五年来,正通过地下、地上、“云”上三座“新城”同步建设。
雄安新区科学规划城市“大动脉”,水、电、气、暖、网等市政配套基础设施管线全都集纳在地下数百公里综合管廊中,统一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从开挖第一个基坑开始,就将高质量发展要求贯穿项目建设全过程。
规划面积38平方公里的启动区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首要承载地。截至目前,除首批3家央企总部迁建在这里,央企在雄安设立分公司、子公司及各类分支机构达余家;产业园、科学园、大学城、金融岛、创新坊建设正强力推进;首批4所高校、2家医院项目正抓紧建设。
从零起步进行数字化城市建设,全国首个城市级智能基础设施平台基本建成;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首次全域实现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孪生共建,新区每建设一栋楼,都会在数字雄安平台上生成一栋“数字大楼”。
截至年底,雄安新区累计完成投资3多亿元。着眼于城市显雏形、出形象的总体目标,今年安排多个重点项目,年度计划投资0多亿元。
在河北张家口市张北县大河乡,工人在一处风电场安装风力发电机(年9月1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杨世尧摄塞外山城张家口乘冬奥机遇交出发展的优异答卷:作为我国唯一国家级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张家口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达万千瓦,较年增长约万千瓦;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不断从规划迈向现实,两地携手努力打造国际冰雪运动与休闲旅游胜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和体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样板。
高质量发展让经济呈现新气象
夏日的太行山深处,郁郁葱葱。阜平县骆驼湾村村口“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几个大字格外醒目,一栋栋灰瓦黄墙的民居错落有致,一个个农家院整洁干净。
十年前,这里还是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在村民唐宗秀记忆中,骆驼湾曾是这样的光景:坑洼狭窄的黄土路,低矮破旧的土坯房,家里最常用的“电器”是灯泡,冬天一家人围着炭火盆取暖,村民们守着大山熬日子。
通过发展旅游、种植食用菌、建设扶贫车间,这个十年前人均纯收入不足千元的小山村,年底人均纯收入增长到元。如今唐宗秀和老伴在村里做保洁、搞绿化,两人每月收入多元,家里冰箱、洗衣机、电磁炉、电动车等一应俱全。
在阜平,越来越多的村庄打开山门,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年2月,阜平县脱贫摘帽。全县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由年的元增长到目前的元。
阜平县的变化是河北打赢脱贫攻坚战、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去年全省62个脱贫县全部被确定为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15项政策支持特色产业发展,老百姓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十年来,河北实施“制造强省”战略,解决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努力实现综合实力新跨越。
作为钢铁第一大省,年时河北钢铁产能占到全国四分之一。“一钢独大”的结构曾带来产业失衡、“心肺之患”。
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大幅压减过剩产能,“十三五”期间,河北钢铁生产企业由家减至68家,钢铁产能由峰值的3.2亿吨压减到2亿吨以内,超额完成国家去产能任务。同时,压减退出水泥产能.9万吨、平板玻璃产能.5万重量箱、焦炭.4万吨。
一手做“减法”,一手做“加法”。河北省加快创新发展和新动能培育,激活科技创新动力源,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十年来,河北高端技术装备制造、生物、电子信息等产业发展加快,光电子器件、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新技术、新材料产品从无到有。全省三次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首次呈现“三二一”格局。
动能转换转出新气象。年,河北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1.5%,比年高10.7个百分点;电子信息产业营业收入达到7.7亿元,是年的2.5倍;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累计家,是十年前的近30倍。
绘就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图景
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地点,拍摄同一片天空,记录当日空气状况。从年1月初开始,石家庄摄影爱好者王汝春的这个举动从未间断。
王汝春说,污染严重的时候,对面的楼都看不清。如今照片里的“灰蒙蒙”越来越少,蓝色越来越多。他已经把照片文件夹从原来的“追踪雾霾”改名为“追踪蓝天”。
“天空写真”,见证了河北的绿色发展之路。“年,河北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天,较年多了4个月;重污染天数较年减少64天,降幅达87.7%。”河北省生态环境厅大气环境处副处长刘芸芸说,全国10个污染最严重城市中河北一度占了7个,今年开始重点城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全部退出全国“后十”。
登上塞罕坝机械林场的月亮山望海楼,举目眺望,一片“绿海”尽收眼底。60年来,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艰苦奋斗,创造了荒原变林海、沙漠成绿洲的人间奇迹。但多年持续造林,塞罕坝可造林的地面越来越少。年以来,塞罕坝人将土壤贫瘠、岩石裸露的石质阳坡作为攻坚造林重点,5年累计造林10.2万亩,林场内石质荒山全部实现绿化。
开启“二次创业”的塞罕坝是河北“绿变”的典型代表。十年来,河北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题中要义,加快补齐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提升产业集聚区环境管理水平;严禁围填海违法行为,严肃查处矿山开采违法行为;巩固大气污染治理、白洋淀水质提升成效;严控“两高”项目盲目上马。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燕赵儿女努力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发展自己,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营造良好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未来之城壮美画卷徐徐铺展——河北02:58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走过非凡十年。总台系列报道——《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通过分地区分领域分行业的采访报道,全方位多层次反映十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非凡成就和宝贵经验,进一步凝聚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磅礴力量,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瓣瓣不同,瓣瓣同心,京津冀协同发展。今天的河北,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蓬勃兴起,乡村振兴如火如荼,民生工程日新月异,18.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生机盎然。今天的河北,解放思想、奋发进取,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多万燕赵儿女,继往开来,笃行不怠!经济日报河北书写绿色发展新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北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引领下,不断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大力推动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推动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建设再上新台阶。
生态环境新变化
走进塞罕坝机械林场,林海滴翠,百花烂漫,这片“美丽高岭”筑起一道绿色长城,成为京津冀和华北地区的风沙屏障、水源卫士。从“一棵松”到“百万亩海”,从茫茫荒原到生态宝地,几代塞罕坝林场人伏冰卧雪、艰苦奋斗铸就的塞罕坝精神是河北推进绿色发展的重要法宝。
在被誉为“华北之肾”的白洋淀,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当地曾遭遇“口渴”、污染等问题。如今的白洋淀水面波光粼粼,鸟儿飞回、鱼儿重现、生物多样、水清岸绿,水质从年的劣Ⅴ类提升到Ⅲ类,跻身全国良好湖泊行列,野生鸟类增加到种。
盛夏时节,乘小艇在白洋淀边的王家寨码头上岸,一座集装箱大小的污水处理装置映入眼帘。王家寨村党支部书记王军说,这座可移动式污水处理装置日处理量达80吨,处理后的尾水水质优于河北省一级A污水排放标准,可通过压力泵导排到淀区之外,用于绿化和农业灌溉。
10年来,河北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
蓝天保卫战取得新胜利。年至年,河北细颗粒物(PM_2.5)平均浓度由微克/立方米下降到38.8微克/立方米,下降62.7%;优良天数由天增加到天,重污染天数由73天减少到9天。年1月份至6月份,河北PM_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8.9%,优良天数比年同期增加5天。
碧水保卫战取得新突破。年,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比例提高到73%,同比上升10.7个百分点,比年提高33.8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全部消除。年1月份至5月份,河北国考断面优良比例77.9%,同比再提升15.6个百分点,12条国考入海河流全部达到Ⅳ类及以上水质标准,秦皇岛湾北戴河段被生态环境部评选为全国首批4个美丽海湾优秀案例之一。
净土保卫战取得新进展。全面完成土壤污染详查和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河北2个污染地块全部纳入重点监管,受污染耕地和建设用地%落实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措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35%。
生态修复保护取得新成果。河北完成“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其中,兴隆县、井陉县等9个县(市、区)被评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乡村振兴新突破
“以前住的是土坯房,麻纸做窗,到处透风。”保定市阜平县骆驼湾村村民唐宗秀说。现在,骆驼湾村已矗立起一栋栋青砖灰瓦的太行特色新民居,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年的元达到年的元。在骆驼湾村口,乡亲们立起“我们过上了好日子”8个大字。
骆驼湾村所在的阜平县地处太行深山区,山场面积万亩,占总面积的87%,耕地面积仅21.9万亩,人均0.96亩。全国脱贫攻坚进军令在阜平发出,年初阜平脱贫,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年的元增长到元,增长3.7倍。
张家口市崇礼区,曾经的贫困山区,如今乘着北京冬奥会东风,超4万人吃上冰雪饭;张北德胜村,从破败不堪到生态宜居,“薯光大道”“铁杆庄稼”“民宿旅游”三轨齐发,德胜村吹响了从全面脱贫到乡村振兴的“得胜号”;沽源全县藜麦产量突破万公斤,年加工能力达到吨,已成为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藜麦种植和初加工基地,年销售收入万元,带动余户农户户均增收多元……
10年来,河北农村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组建家县域医联体,补充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2.1万名,所有行政村实现标准化卫生室和村医配备全覆盖;改造农村危房29.5万户,完成35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建成饮水工程3.4万处,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5.5%;共实施产业扶贫项目5.3万个,发展合作社5.3万家,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打造特色产业样板村个,培育年销售额10亿元农产品加工集群20个,创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个。
转型升级新成效
崇礼太子城,一柄彰显中国浪漫的“雪如意”静静守望着这片热土。冬奥圣火缓缓熄灭,而这座惊艳世界的“冬奥遗产”续写着河北打造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的新传奇,也见证着后奥运时代发展的生动起笔。
不久前,张家口全季体育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在位于崇礼区的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举行揭牌仪式,这是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成功举办之后“雪如意”举办的首场活动,标志着张家口冬奥场馆正式开启赛后运营。
在坝上草原,林立的风车和星罗棋布的光伏板将风能和光能转化为清洁“绿电”,穿过多公里的崇山峻岭,点亮北京的万家灯火,也书写下河北省绿色发展的新篇章。
由黑变绿、由重变轻、由旧变新,河北当家产业结构悄然生变,基本形成了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共同主导、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双轮驱动的产业发展格局。
10年来,河北先后出台建设全国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及制造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数字经济等系列政策文件,深入开展万企转型、科技创新、重点领域治理等专项行动,围绕存量调优、增量调强,统筹谋划、综合施策、强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显著成效,产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去产能成果突出。“十三五”期间,河北累计压减退出粗钢产能万吨、煤炭产能万吨、水泥产能.9万吨、平板玻璃产能万重量箱、焦炭产能.4万吨、火电产能万千瓦,六大行业化解过剩产能任务圆满收官,钢铁产能从峰值时的3.2亿吨减至1.9亿多吨。
调结构进展明显。三次产业结构实现由“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年服务业占生产总值比重49.5%,对经济增长贡献率61.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年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21.5%。
转动能步伐加快。“十三五”以来,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从全国第24位提升至第18位,科技进步贡献率累计提高14个百分点,达到60%;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5倍,总数达到1.1万家,跻身全国前十位,科技型中小企业年均增长1.2万家,总数达到9.5万家;数字经济规模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33%,两业融合、服务型制造、线上线下融合等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
提质量成效显著。制造业竞争力指数连续3年居中等竞争力水平,创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家。钢铁等六大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基本实现全覆盖,“十三五”期间单位GDP能耗下降21.3%,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水耗分别下降26.1%、27.6%。
回首十年,美丽河北展新颜。展望未来,燕赵大地正以青绿执笔描绘美丽河北新画卷。
端稳生态金饭碗
盛夏的河北张家口市沽源县库伦淖尔湖,如一面巨大的镜子,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一叶渔船上,头戴草帽的“渔把式”孙河熟练地将银光闪闪的渔网抛出,这是今夏休捕期后孙河撒下的第一网,也是库伦淖尔旅游度假区重新开业一周后第一次捕鱼。让68岁的孙河想不到的是,他扔了几十年的捕鱼手艺,就这样又捡了起来。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孙河所在的库伦淖村位于库伦淖尔湖边,全村户、9人。20世纪七八十年代,村里一半以上人口的生计来源于库伦淖尔湖中盛产的鲤鱼、鲫鱼。然而无节制的捕捞破坏了鱼群生态,湖里的鱼越来越少,加上地下水超采和环境污染,水质、水位连年下降,库伦淖尔湖成了库伦淖村人最大的“乡愁”。
“上世纪90年代开始禁渔。开始是不许在产卵期捕鱼,后来为了恢复渔业资源,家家户户的渔网都上交了。”孙河回忆,放下渔网的库伦淖村人开始摸索新发展道路。
随着近年来有着“华北氧吧”“京北绿肺”“京津水塔”之称的沽源县立足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不断厚植生态优势,加大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力度,压减地下灌溉用水约1万立方米,库伦淖尔湖水位连年上涨,周围植被逐年恢复。同时,凭借建设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的契机,沽源县对潮白河流域和滦河流域实施综合治理开发,发展生态旅游、民宿旅游、健康养生、冰雪旅游。
库伦淖村村民从此走上了一条新的“靠水吃水”道路。依托库伦淖尔湖生态优势,库伦淖尔旅游度假区年成立,一到夏季便游人如织。
随着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度假区搞起全季旅游,开发了冰雪娱乐项目和冬捕观赏项目,不少渔民到景区工作,或从事冬捕表演,或承担巡湖任务。种了一辈子莜麦的田玉娥把16亩地流转给度假区,每年固定收入0多元,她还在度假区后厨打工,每月工资3元,收入比过去种莜麦翻了几倍;扔下渔网的许万明与儿子一起在村里开起了农家乐,旺季一天可接待多位客人,年收入超30万元……
如今,库伦淖村的村容村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民住房更宽敞了,进村道路更宽阔了。年,全村集体收入达到27.3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1万元。“与过去靠水吃水不同,现在的库伦淖村人也能靠水吃冰,靠水吃旅游,我们稳稳端住了生态这个金饭碗。”库伦淖村党支部书记杨斌自豪地说。
凡注明“百度百家号张家口运营中心”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百度百家号张家口运营中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