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礼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灌水 » 漫步武林激扬文字
TUhjnbcbe - 2020/6/22 13:27:00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

漫步武林


    激扬文字


    王培锟依旧活跃在武术赛场上


    邮箱里不时可以收到王培锟老师的投稿,他说自己闲暇时喜欢“涂些小文”,然而正是这些被喻为“小文”的文章足见作者对文字的喜爱。王培锟出版过许多著作,其中《漫步武林》一书是他花费3年时间整理完成的,书名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王培锟的练达与淡然。当提出要采访王培锟老师时,这位拥有诸多头衔与荣誉的中国武术九段、国际级武术裁判直说:“作为我个人,真不值—写。武术界名人、前辈很多,应多写写他们。如是介绍—群老武术人,其中也将我不显眼地列在其中,算凑个数吧!”在的“执拗”要求下,王培锟老师才略述一二。


    注定与武结缘


    71岁的王培锟自幼便与武结缘,这在他看来是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王培锟有着这样的记录:我出生在武风甚浓的闽地,从小生性爱动,受“尚武”精神的熏陶,在盛行于民间的“南少林”拳的影响下,也开始比划一两下拳脚。初中开始,对古今一些涉及战争的名著及武侠小说,极感兴趣。但因无条件买书看,只能利用课余有限的时间到新华书店的开架书中觅得一本匆匆看上几页,在书店闭店前记好看过的页码,待第二天续读,直至看完此书,再选另一本。


    在王培锟的印象中,儿时的福建,“打开家门”就可以看到习武之人,“武”更是人们茶余饭后不变的谈资,没有专业运动员,有的是“遍地”的“民间玩家”。有了这样的习武氛围,再加上喜爱武侠小说,王培锟10岁左右便开始在乡镇上、在家门口,跟着别人一起习武。“没有特定的老师,就是和很多孩子一起玩儿,一起练习。”不用交学费,老师也不收徒弟,习练自然不成系统,但只求在胡打乱斗中求自娱,无形中也达到练胆、强身的效果。


    上初中后,王培锟有机会跟着一位会少林拳的老师学了些功夫。到了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身体素质很好的他,被举荐报考体育类院校。王培锟心里盘算了一下:体育院校为提前招考,这样等于多了一次录取机会。一是要走出福建,二是北方天气冷,于是王培锟的3个志愿都填报了上海体育学院。“没想到一考就录取了。”那时候,上海体育学院的武术、重竞技和水上项目等同属一个系,就这样,王培锟被上海体院“武术水上系”录取。


    沿袭尚武精神


    在上海体院,王培锟有机会师从名家。谈及各位名师,王培锟滔滔不绝:系主任周士彬原是“精武会”教员,擅长拳击、中国式摔跤,有“南拳王”之称。武术老师中有名震武林的“神拳大龙”蔡龙云和王菊蓉、精于力量训练的原“精武会”知名教练胡维予,及精拳击、击剑的“北拳王”张立德还有闻名遐迩的“杠王”吴玉昆等等。“在武术系的四年里,我有幸得到上述诸位前辈的言传身教,获益匪浅。现在回过头做自我评价,当学生时,虽刻苦训练,努力学习,然而所学的还只是皮毛。毕业时,才真正认识到从前辈的身上,有学不完的武艺。好在,我留校任教。”


    能够成为一名武术教师,王培锟十分高兴:“毕竟练了那么多年武术了,从选择武术那一刻就一直没有背离武术,情结很深。”一边当老师,一边继续习武,“这更加深化了我对武术的理解,教学相长。”


    后来,王培锟担任了上海体院武术套路队教练,在武术教学、训练、科研上有了进一步的提升。而在民间有人呼吁发展散手(后改名为散打)的时候,王培锟做了个在当时看来有些“超前”的决定——在系里建一支散手队。“当时阻力很大,宣传了,也没学生愿意报名。”最后,4名学习田径的大三学生加入。就这样,每天下午3点多在学校舞蹈馆里,挂上个沙包,武术系散手队就开始训练了。在师生的步步摸索下,上海体院散手队发展壮大,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散手人才。而让王培锟更看重的是——用“尚武”精神影响武术运动员们。


    多年来,王培锟参与了全国武术遗产挖掘整理等诸多武术界的大事,并曾多次被委派或应邀前往日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意大利、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讲学、执裁。时至今日,已经退休的王培锟被学校返聘,忙着学校的武术学科建设工作,同时他依旧活跃在世界各地的武术赛场和活动现场。“只要是为发展武术的事情,我都高兴!”武术已经融入了王培锟的血液,他意味深长地说:“得在武术这上面扎一辈子,玩儿不够。”

1
查看完整版本: 漫步武林激扬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