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礼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临潭李氏文化
TUhjnbcbe - 2021/2/24 19:50:00
白癜风如何治疗         http://pf.39.net/bdfyy/bdfzj/

临潭李氏文化

临潭李氏文化

Lintanlishiwenhua

李希贤李春育著一、引言

甘肃省将李氏文化列为全省四大文化之一,与敦煌文化、伏羲文化、藏传文化同为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遗产,重点进行研究。同时甘肃批准成立了陇西李氏文化研究总会和李氏陇西堂筹建委员会,召开了李氏文化全国研讨会,这无疑将激励全省李氏再振精神,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发展甘肃省经济,加速四化建设和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将会起重要作用。

临潭县,古称洮州,为洮州治所。北周保定元年(公元年)置洮州,治所在美相城(今临潭县城关即旧城)。隋改称临洮郡,唐复称洮州,宋、元仍日洮州。明移而东至新城(今临潭县新城乡),改称洮州卫。清乾隆时改为洮州厅,属甘肃巩昌府。民国时改为临潭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一九五三年九月将临潭县治从新城迁往旧城。

临潭的李氏文化源远流长,是陇西李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临潭的李氏人材辈出,不但在临潭的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而且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社会发展中起过重要作用。临潭的李氏人口众多,全县每个村社几乎都有李姓人口。以李姓称名的村庄、地名也不少,有李家山、李家河、李家庄、李旗山、李家大坪、李家滩、李家寺、李家坟、李社、李本堡、李岗、李旗沟、李家湾、李寺滩、李子沟、李家咀、李贞寨等。有的村庄虽不是以李姓命名,但几乎全部是李姓。这样的村庄有羊永乡的旧庄子、业路、羊沙乡的新庄、下河、小岭、舍稞、小岭堡;店子乡的七旗台子,总寨乡的巴杰村;三岔乡的王帽沟;新城乡的端阳沟、河尼、张汪堡;扁都乡的土岭、口子下、红崖、寇家桥;陈旗乡的磨沟等。有的村庄虽全部不是李姓,但多数或一半几乎是李姓人口。这样的村庄有杨升、千家寨、马旦沟、那子卡、羊房等,长川乡杨升村全村多户,多人,李姓人口就有多户,多人。新堡乡马旦沟全村70多户多人,李姓40多户多人。《洮州卫志》也以“临潭李社”为“洮州八景“之一。

二、李氏的概况

溯源寻根,李氏源渊流长。李氏的远祖出自轩辕*帝,*帝之孙帝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皋陶。皋陶在尧时任大理(专管刑狱司法之官),从兹,以官得姓,将本族称为理氏。皋陶生益,益生恩成,在夏、商时期,世代为大理,一直传至理徵。殷纣王时,理徽为翼隶中吴伯,以直道不容于纣,被纣杀害。理徵之妻陈国契和氏与子理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李树的果实俗称李子),保住了生命,遂改理氏为李氏,这也是李姓得姓之始。自李氏得姓后,理、俚、里、礼姓同归为李姓,现时李姓人口繁盛,遍布各地。

唐朝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说:

我李百万叶,柯条遍中州。天开青云路,日为苍生忧。

又一首说:

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

这两首诗句,形容我国李氏人口众多,遍布全国各地。据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看,李姓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7%以上。现时的李姓人口遍布全中国和台湾、香港两地区,并在新加坡、美国、加拿大、泰国、缅甸、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朝鲜以及北欧等地分布着大量的李姓。

遍布在全国各地的李姓,早期只有陇西、赵郡两大系,赵郡李姓仍系陇西李氏的后裔。因此,李姓的郡望在陇西,李姓瓜瓞绵绵,人才辈出。孔子曾问过礼的李耳,战国时期魏文侯相李悝,功垂都江堰的李冰。秦朝良将李斯,西汉名将李广、辞官回家奉养祖母的李密,人称诗仙的李白,大唐开国皇帝李渊、盛唐的皇帝李世民、李隆基、名将李靖、李钦,再造唐室以安社稷名垂唐史的李晟及其子孙李愿、李愬、李宪、李听、李琢、李系等;清官李梦阳,*才李贺,以及巾帼诗人李清照、医药学家李时珍,汉藏和亲名留藏族和汉族史籍的文成公主、明代名列第三的功臣李文忠,镇边都督李达等,他们都是李姓的姣姣者。其它王侯、将、相、太守、刺史、文学家、科学家、诗人、循吏、遍布各地,其后裔也在各地生根发芽,苗壮成长。简略追述,湖北阳新一带的李姓著有《李氏源流》,其宗祠的楹联有二,其一曰:

先代启藩封,至今烟火万家,瓜瓞实繁冠带盛;

客途瞻木主,愧我清风两袖,柳袍虽换枣羔无。

其二日:

我自陇西来,驻马东征,回首难忘桑梓地;

家依江北住,飞鸿南向,一联聊表子孙心。

湖北陵零地区的李姓分布在宁远、兰山、新田、永州等县市。仅宁远下灌村就有两千多户,近一万人。其李氏家谱记载:我家祖籍为陇西郡临洮府狄道县”。分布在闽、粤一带的李姓,系唐高祖李渊第二十子闽粤王李元祥之后裔。李元祥之二十三代孙李孟封临淮王,李孟的儿子李珠生五子,取名曰: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其中李火德的后代最发达,遍布闽粤,稔田乡建有“李氏始祖火德公总祠”。这个总祠年和年两次由本族及各省市李姓捐款重修,成了南方和海外李姓寻根问祖、敦宗睦族的主要宗祠。分布在内蒙古岱海李姓的《岱海李氏族谱序》中说:“我家血统,源自甘肃省陇山之右”。浙江缙云的李姓是唐肃宗乾元年间,李阳冰为缙云、繁昌两地令后落户于此的,这两地李姓是李阳冰之后裔,现时子孙繁茂,支系亦多,每支系都有宗祠。分布于四川的李姓是李冰的后裔。四川江油建有李白纪念馆,李姓共认是李白的后裔。分布在四川高县一带的李姓子孙繁茂,据四川《庆府李氏族谱·系略》截:“相传吾家族系陇西,系出青莲”。广西玉林地区的李姓,在物品或用具上都写有“陇西”二字,以示不忘“本”之意。已故的中华民国代总统李宗仁先生在《李宗仁回忆录》中写祖籍是陇西,经历朝历代历次迁徙才定居到广西。住在台湾的李姓有大,小宗亲组织二十六个,都写有陇西堂号。香港有“香港李氏宗亲会”。

定居在异国他乡的李姓中,新加坡设有陇西李氏总会,美国有“美国李氏敦宗总公所”等二十五个宗亲组织,加拿大有“温哥华李氏公所”等九个组织,泰国有“李氏宗亲总会”、马来西亚有“吉隆坡李氏联总会”,日本有“日本东京李氏宗亲会”,辅甸有“仰光只荷坦陇西堂”,印度有“加尔名誉氏自治会”,印度尼西亚有“李氏宗亲组织”,欧州有“北欧李氏宗亲会联络中心”等。近年来有很多人不断回国寻根问祖。一九八七年,日本的富田秀子(汉名李秀莲)携带子女专程来到陇西“寻根问祖”,也就是来“认娘家”。同年,台湾《自立晚报》记者李永德来北京采访时说:“我是客家人,远祖在陇西”。一九九0年十一月,世界李氏宗亲总会敦睦访间团来甘肃访问,表示愿意出资修复”陇西堂”。一九九四年五月,“陇西李氏文化全国研讨会”上有8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发表了近三十篇论文,论证了“天下李氏的根在陇西”。

一九九六年八月,以马来西亚李氏总会副会长为团长的“马来西亚马六甲李氏宗祠寻根访问团”,来我省寻根访问。八月初在陇西拜谒了已经修复的陇西堂之后,又在省城兰州拜会了李氏文化研究总会。八届全国*协常委、李氏文化研究总会会长李子奇等在金城宾馆会见了马来西亚客人。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权的演变,有一些其他姓氏汇入了李姓,加大了李氏人口,也有一些李姓转为他姓,下面举几个不同的例子。

(一)、他姓汇入李姓的,最明显的是李唐王朝兴盛时明期,一些有功的他姓人员,或投靠李唐王朝的他姓人员,都由李唐王朝的皇帝赐姓李氏。有的不但赐姓,而且还赐名。《邓氏通志》载:有徐氏、鲜于氏、邴氏、安氏、杜氏、胡氏,、弘氏、麻氏、张氏、阿布氏、阿跌氏、舍利氏、董氏、罗氏、朱邪氏、拓拔氏等,并赐姓为李氏(以上并见《新唐书》)。

(二)、五代和明代赐为李姓的有观氏、宋氏等。以元云南右丞观英保为金齿指挥使,赐姓名李观(见明史,页)。宋文贵讨*巢有功,赐姓名李茂贞,累封岐王(见五代史)。

(三)、宋时,在开封原有十七姓,清初为李、艾、赵、张、高、金、石七姓,现还有张、高、石、李几姓是犹太人的后裔;五代时成都有李洵,《花间集》的作者之一,原是波斯人,《十国春秋》有传。见《文史知识》年第8期第22-27页李一氓的文章《试释汉族》。

(四)、李姓转为他姓的,安徽绩溪胡氏就是李唐王朝的后裔。据《胡氏宗谱》记载:“公元年、朱温篡唐称帝,建立了后梁,唐哀帝李祝被杀,何皇后新生的太子李昌翼由近侍胡三抱出宫,隐姓瞒名,抚养在骛源考水,改姓胡氏。传至十五世,由考水迁至绩溪上庄”。已故的博士胡适出生在绩溪上庄,他对族人说:“我们原不姓胡,我们绩溪上庄姓胡的都是李唐皇室的后裔”。明末农民起义的领袖李自成,原籍陕西米脂县人。在明末清初,闯王李自成兵败北京后,隐姓埋名来到湖南临灃境内,自称姓蒋,成为临澧附近十几个县的首富。作家丁玲原名蒋冰之,出生于湖南临澧的蒋家大院,就是李自成的后裔。这一事实是丁玲晚年在北京寓所接待作家股自和王群生时所透露的(见《甘肃日报》年3月9日第四版)。

现时,散居在海内外的李姓,人数庞大,约有一亿以上,人口之多,冠于其他姓氏。遍布在世界各地的李姓召开宗亲组织会,大家欢聚在一堂时,齐唱《陇西李姓宗亲会会歌》。会歌分“裕后”和“光前”两部分,歌词是:

裕后

自从仙府盘根,天生吾李,虞夏今世,遥远分来,种子陇山一角,青苍培芳菲万树孙枝,柯条播满中州,绵绵后起,吾宗奕世簪缨功昭青史,王侯将相何奇,实开唐纪。从此大树风声,化天下为家皇基,青云路自天开扶飘万里。吾祖东祥征,函关气紫道德之言五千,薪传尹喜,种圣敞踪功名,视轩冤泥涂污卑,何须人爵虚荣尊宗在此。

光前

天生百果纷纷,珍惟吾李,春风雨露恩深,岁含芳藕,花开子结累累,看云礽秀出万枝,枝浓叶茂成荫,繁花罕比。回首陇西分支,迢迢万里,千秋神裔,人间方兴未己,溯回祖德宗功,应箕裘克绍来滋,愿教黼皇猷,羽仪继起。吾宗烂著勋名世多朱紫,从滋继往开来,光增元始。明德之后必昌,振家声显耀门楣,无惭阆苑仙根,琼琪媲美。

新加坡前总统李光耀在参观敦煌莫高窟后命笔写道:“一个伟大的过去蕴藏着一个光辉的未来”。美籍华人、著名科学家李*道先生说:一个依赖过去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同样,一个忘记祖先的民族也是没有希望的”。

我们的祖宗在历史上谱写了一个又一个的光辉篇章;我们的同辈也正在为国家做着光宗耀祖的事业;无疑,我们的后代也是最有希望的。

全国*协常委、陇西李氏文化研究总会会长李子奇说:“陇西李氏文化研究,对加强海内外的联谊,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推动和加速祖国统一,发展甘肃,振兴陇西经济,必将起到重要作用”。挖掘、收集、整理和研究李氏文化,是研究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必须探颐索隐、致远沟深地进行研究,使之再放光彩。陇西李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李氏文化研究专家李甲中老先生所著《三陇李氏渊源考略》和《中华李氏文化源远流长》二部谱牒佳作,以及阮荣华先生的《李姓》专著,填补了李氏文化研究的空白,也奠定了李氏文化更深层研究的基础

三、临潭(洮州)李氏世系

临潭李氏大体有三个支系。郡望是陇西,都系青莲堂。一是临潭(洮州)旧城李氏一支,一是临潭(洮州)新城西坟李氏一支,一是临潭(洮州)新城红崖东坟李氏一支。也就是唐朝李晟一支,明朝李达一支和明朝李本一支。除上述三支李氏外,尚有个别李姓不属青莲堂,其祖先无从查考。

(一)、李晟世系

洮州临潭旧城李氏原系狄道李氏。与唐高祖李渊之父李昞同辈的李芝,原籍为狄道,在隋朝时期任职情况不详。唐朝开国以后,他已去世,唐朝追封他为洮州刺史,他是临潭旧城李氏的始祖。李芝生李蒿曾任岷州(今岷县)刺史。李嵩生李思恭,任过洮州刺史。李思恭生李钦,临潭侯,左金吾卫大将*,陇右节度经略副使,卒赠太子太保。李钦生李晟,屡封左羽林大将*,授特进、神策行营节度使、检校左仆射、工部尚书、司徒兼中书令、太尉。中书令(入相)、西平郡王陇右、风翔、泾原节度使兼北庭四镇兵马副元帅,风翔、陇右诸*、泾原、四镇北庭行营元帅。同时,诏令在长安城和洮州美相城为李晟立五庙,五庙内祠高祖李芝,曾祖李嵩,祖父李思恭、父亲李钦,李晟去世后在五庙内享祠。

李芝、李嵩的墓葬不详。据传说李思恭去世后葬在临潭。一九四九年夏天古战一带下了一场大暴雨,山洪瀑发,河水瀑涨,冲毁了菜子沟村西边的两座大砖室墓,墓内冲出大量精致的砖雕墓壁及二尺见方的大砖,当地当时一些文人和老人们估计是李思恭夫妇之墓。李钦和夫人去世后,因唐朝赐封为宗室(见李钦碑),归葬于祖籍狄道(临洮)钦王山,当地人至今称此山为钦王山。并在临洮县西坪乡车刘家石碑滩立有唐宗室李钦神道碑。临潭县菜子沟村东边(现属卓尼县管辖)有李钦衣冠冢。据《洮州厅志》卷二、冢墓附记载:“旧城西十里菜子沟有一古墓,阔三楹,周围园门,以砖砌成,上雕龙风,似古王者墓,惜年湮莫考,土人掘土出之,见冢形遂掩“。此墓于民国初前后被盗挖多次。临潭县城南七里今名石碑沟门(今安卜族属卓尼县管辖)台地上立有《唐故大将*李公之碑》,当地人传说前山碑子后山坟。碑高一丈五尺,宽四尺,碑面通排三十行字,下半剥落,惟上节可辩,现已运至甘南州群众艺术馆珍藏。

李晟,字良器,洮州临潭人。生于公元年,卒于公元年。《洮州厅志》卷十二列传上记载李晟道:“幼孤,事母孝,长有良将才,号万人敌。屡败吐蕃、讨田悦、破朱泚、李怀光等,再造唐室。德宗有天生李晟,以为社稷之感。后以泾州倚边,屡害*帅,拜风翔、陇右节度使。晟以乡里辞,上不允。累官司徒兼中书令,进爵西平王。薨年六十七岁,赐太师,谥忠武,有子十五人,惟愿、诉、宪、听皆以勋业世其家(详见唐史)”。

唐德宗李适以李晟为司徒兼中书令制曰:云雷构屯,寓县兴难,非山岳降神,不生良弼,非股肱叶契,不集大勋,故高宗得传说,中兴殷邦,宣王任吉甫重光周道。天宝之季冠陷二京时,则先臣子仪、翼戴肃宗,勘定祸乱,再造区夏于今赖之。肆予小子获缵丕构不克,负荷失守,宗桃天祚我唐降生忠烈,有社稷之臣日: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尚书左仆射,中书门下平章事,充神策*节度、鄘坊等处管内观察处置等使,京畿、渭南、渭北、商华等州兵马副元帅,上柱国、合川郡王李晟,沉肃有勇,坚明能断,闻难感愤,誓*祖征,诚激于束,义形于色,自河之右,万里济师,殷然雷奔,大盗慑骇,属皇家不造戎师,诱奸,重兹播迁郊甸震荡,而晟蓄锐养士,深垒固*。以谋吞元凶,以义纠群帅,躬檈甲胄,率先启行,布忠信为*声,持义烈为战器,廓清鄘宁,复皇都宗庙,载安宇宙斯泰,佐予兴运时,乃茂功德厚者,任崇业盛者,报重升以元辅,建于上公,熙庶绩而翼宣九歌,扰兆人而敬敷五教,用畴井贯赋,贻厥子孙,与国咸休,永播丕烈,可司徒兼中书令,仍赐实封一千户,余并如故,俟还京后,所司择日备礼册拜,宣示中外,以彰元勋。

李晟为风翔、陇右节度兼泾原副元帅制曰:周之元老以分陕为重,汉之丞相以尤边见称。故方岳克宁疆场不耸,安人保大致理之端,今所以重烦上台,作镇西土奉天定难功臣、司徒兼中书令、充神策*节度、廓坊、丹延等州观察处置等使,仍充京畿、鄘州、渭北、华州兵马副元帅,上柱国、合川郡王李晟,励精刚之操,体博大之德,适时通变而大节不夺,虚受广纳而独断自明,奉法以身推功以下,众无犯命,人用乐从,怀德威畏,令行禁止,誓群帅于危疑之际,驻孤*于板荡之中,气凌风云,诚动天地,一鼓而凶徒慑北,再驾而都邑廊清,师皆如归,人不知战,再安社稷。功格皇天而明识秉彝,清风激俗,雅尚恬旷,为谦有光,朕以千陇近郊扶风右地,川阜连亘,抵于回中限界,诸夷蕃屏王室所属,诚重付之元臣兼二将之甲兵,崇十连之元帅,宣威耀武,罢警息兵,俾予仰成,时乃丕烈,可兼凤翔尹,充风翔、陇右节度、营田观察处置等使,仍充凤翔、陇右、泾原节度、营田诸*及四镇北庭行营兵马副元帅,改封西平郡王,功臣本官兼官如故。

李晟于贞元九年(公元年)八月四日,六十七岁逝世后,同年十二月十六日葬在长安郊外唐时的东渭桥旧址以北五里的奉正原上(今陕西省高陵县白象村渭水桥北端)。桥北偏东处有唐西平王李晟的墓和墓碑,李晟墓碑俗称“三绝碑”。墓碑碑文是唐晋国公裴度撰写的,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书丹并篆碑额,裴度文体庄重、严谨,柳公权书体端丽,秀润。因其碑文、撰刻及碑主功迹具绝,俗称“三绝碑“。一九五六年被陕西省人民*府连同东渭桥一起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前尚有明、清时修墓冢碑三通,另有明代刻制的石狮子一对,供游人观赏。“三绝碑”现移至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保存。《甘肃金石志》及《甘南金石录》均抄有碑文,是否与“三绝碑”的碑文相同,未曾核对。但《甘肃金石志》写碑在洮州,不知据何而说。据逃州地方相传:现卓尼县卡车乡阳坝村偏西石咀头洮河岸边,早时有一大碑,高一丈五尺多,此碑在洮河水瀑涨时翻沉河底被淹没,很可能是李晟的墓碑。还有人说鲁大昌割据洮岷时,使其侄鲁桂舫任临潭县长时,从临潭运走大石碑三块,内有李晟之碑,其它两碑是什么碑也不清楚。上述传说有待进一步考证落实。

据《旧通志》记载:唐西平王李晟碑,在洮州,裴度撰文。据清康熙本《洮州卫志》古迹记载,“西平故里在洮州旧临潭县,西平忠武王李晟生处”。乾隆本《洮州卫志》古迹记载,“洮州故城在卫西南七十里,即今旧洮堡。李氏世以武力名陇西,晟以备羌居临潭,因家焉。临潭废县在洮州西七十里,西平王生处,旧有御制碑,今不存。其城至今仍以李显名”。碑文如下:

惟天锡成命于我唐,保兹国祚生大杰,则西平王李公其是乎,不然何覆暴如风振槁叶,戴君若,鳌冠灵山横流之中一匡而定,公讳晟,字良器,其先陇西人,徙京兆。曾祖嵩,皇岷州刺史;祖思恭,皇洮州刺史,赠幽州大都督;考钦,皇金吾卫大将*、陇右节度经略副使,赠太子太保,代有名迹雄于西土。公幼好学不为人及,读吕、张、孙、吴之书,慨然有经邦济物之志。未弱冠游秦凉间,元侯宿将见者咸器异之。乾元初尝客武都,值渠豪以缺守构乱杀略平人。公与所从十数骑驰而射之,殪其为魁者,余*遂循。寇掳获积如丘山,公一无所取,椎牛酾酒享士而去。邦人感服,具状以闻,特拜左清道,率饰金紫将朝京师,自献方略,寇盗纷扰有土急贤,河陇将帅相继表用,历二府右职,所至常以才谋为其委重,累迁至光禄太常卿,阶爵在第一品,经原四镇,北庭节度都知兵马使,悬识寇态,周知地形,应变不穷,有夺有予,骥聚庭有莫展云出岫而斯飞。代宗微以左金吾卫将*,为神策兵马使,属羌蛮犯蜀,朝庭济师,命公督禁旅绝栈道而往救焉,公衔枚过险出贼不意连下坚壁,遂诛首恶,还授检校太子宾客且复旧职。建中二年,田悦以魏叛,德宗极意致讨,悉起徂征,以公为神策先锋都知兵马使,加御史中丞与河东、河南等道诸*合击,公济河而行,能以众正及破洹水阵,解临洺围,斩魏属城抵燕通邑,其摧锋衄锐,皆先群帅而贳力焉。遥拜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厥功末成,闻贼泚肆逆,皇居失守,西向恸哭,载驰载驱,行及代北,授检校工部尚书充神策行营节度,公提孤*,募散卒拊循训励,以达行在。值怀光中叛,大驾再迁,加检校右仆射,余如故。寻转左仆射同平章兼京兆尹、神策*、京畿、鄘坊节度观察、管内及商华等州副元帅。公固守渭城,决平秦垒调食制用先发我私,捐甘共苦皆自我始。每一言一誓声泪俱发,勇夫义士感而使之蔑不济矣。时自雍而东延于汝洛,震于河汴,所在征镇乱掠相从。公介巨盗之间使声援断绝立成师之法,致号令严肃,搜扑十旬,指挥一举乘塘壑而通轨道,磔枭獍以清宫禁,俾九市三条无辍肆之惊,无秋之犯,羽书速告銮辂爰归,廓氛祲为祥光,摅忧愤为喜气,诗曰允矣,君子展也,大成斯之,谓欤考古,视今论功称忠者多矣!若至危而安、至难而已卓荦跨迈如莫俦,拜司徒兼中书令,俄以凶孽未宁,边防犹惊,岐下任重,乃以本官兼风翔尹,凤翔、陇右节度观察使及四镇、北庭、泾原等州副元帅,改封西平郡王,加食邑实封一千五百户。公名摄遐方,*和蕃部,始至而生植少安而训齐,逮四载赋舆十倍其初,会诏入辅,拜太尉,中枢如故,或谓公勋望已高,宠握已极,宜从容颐养,稍稍逊避,公曰:不然,人臣外则尽力,内则尽心,若止偷荣孰为且哲?故每承帷幄之间,则言咈无隐,理夺不回,大指以东夏可平,西陲可复,或已行而事终不显,或未用而身遽不易,以贞元九年八月四日死于位,春秋六十七。德宗抚儿哭于寝次,自都邑达关畿无士庶、无老幼皆发哀相吊,则曩时安人戢兵之德可谓浃于元元之骨髓矣明,赠太师,赙赠加等,以其年十二月十六日葬于高陵县奉正原,郑国夫人杜氏祔焉,自捐寝至安宅皆上所办护,中贵反覆万情所奉如不及焉,呜呼!以公之靖难扶倾不言,所利虽存没,极位始终,殊礼而天意。若曰其福享未至,故迄延于后。有子曰愿,故检校司空,河中节度使,赠司徒,五列雄镇,三为上公。曰聪,故光禄司主簿。曰总,故太子中允,赠兵部郎中。曰悬,左神武大将*,赠洪州都督。曰恕,故光禄卿,赠右散骑常侍。曰凭,故右威卫大将*。曰宪,检校左散骑常侍,岭南观察等使,进因贵胄达,以善*。曰懿,故渭南尉。曰听,检校司徒,义成*节度使,统戎按俗是以似之。曰惎,右羽林将*。曰慇,岚州刺史并地势吏用兼而有焉粤,大和元年秋七月,听拜疏上言,以公之徽烈,则御制碑文于清川矣。以公之风度,则诏命图形于灵台矣。惟大其邱陇,郁彼松槚望有祁山之象。拜无岘首之碑,将刊贞石式表幽隧,乃命臣度称代言诗,其词曰:建中季年大盗忽焉,皇舆避寇狩于梁川,谓太师汝才汝略将威致讨必殄寇虚,太师泣奉捐驱誓众,度其成城可利用赫矣,塘壑博于墙垣,手博足踦如冲如援,一鼓而破,一麾奔扫清官闱,刷荡妖昏,我师涖止,我令行矣。都人不知已事方喜,飞章告庆。饬驾言施,鸿烈耀古,欢声动天,车服之锡,河山之誓,九命而俯一心,若历俾侯于岐阜安边陲,藩*既成衮职信宜岳降,帝赉矢言危词,我后嘉犹,我躬何为,道直气和,劳谦终吉福履所缓未至,万一上天不惠厚穸遄归垂裕流光用延思辉翼,子承家将台席,继立奇功,代传依绩,听与伯仲永怀高踪,请于朝廷表是邱封,帝曰:孝哉!胡可不从,宣我祖之丕业,医尔父之嘉庸,乃诏作铭,以观亿令。(以上碑文并见《甘肃金石志》第一卷三十八页至四十一页)。

李晟生十五子,长子李愿,少谦谨,晟立功时,诸子未官,宰相以闻,即日授太子宾客,上柱国。故事柱国门列戟,遂父子皆赐。元和初领夏、绥、银、宥节度使,*简而严,部有失马者,愿署牒於道,以金购之,三日,失马并良马一系署下,且曰:逸而至不告罪当死,谨以良马赎。愿归失马纵其良,境内肃然。徙节武宁*,会伐青郓数有功,以久疾用(李)诉代之,召为刑部尚书,俄迁检校尚书,左仆射,节度风翔,卒赠司徒(见唐史,洮州厅志)。

次子李聪,任过光禄司主薄。

三子李总,任过太子中允。

四子李悬,任过左神武大将*。

五子李凭,任过右威卫大将*。

六子李恕,任过光禄卿。

七子李宪,(碑文为第七子,洮州厅志为第十子),长喜儒,以礼法自矜,调太原府参*事,醴泉尉,于頔镇襄阳,辟署于府。时吴少成,张淮西独惮頔威强,时谓宪为之助。又辟魏博田宏正幕府,迁卫州剌使,旋徙绛州,绛有幻人诛民以乱,宪执诛之。以治行卓异入为宗正少卿,副金吾大将*胡证为送太和公主使。还,献《回鹘道里记》,迁太府卿。大和初由江西观察使迁岭南节度使。宪勋伐家子,所历皆以吏能显,*绩暴著,善治律令,性明恕,详正大獄,活无罪者数百人。卒于官(见新唐书并洮州厅志)。)

西平王李晟克复都城,市不易廛。当时称为三代之师,此所以克昌厥后三十五世之后犹有五都督,积善之家必有余庆,非虚语也。然王子孙蕃盛,其子支流迁徙莫知究竟,惟李宪之子李游迁江西居吉水谷村。游之十九世孙李林纲又迁桂东西门。有左文襄公左宗植仲基所撰《李氏族谱序》可考,谨附录之于后:曩余读西平忠武王李晟传,其讨朱泚,拒李怀光诸贼,光复京师,再兴唐室,其忠义威略虽三王之佐无进其能,而嗣子如愿、诉、宪、听诸人皆以勋业赫异世其家,为概暮者久之,泊余观桂东见西门李氏有五都督者心异焉。都督姓李氏,名懋珠、国初耿藩作逆,郑成功据夏金四岛以应,懋珠与兄弟懋柏、懋珍、子进麟以勇力应募,为水师先锋,帅舢板斗舰、矢炮齐发,所向披靡,遂破贼巢穴,海氛荡平,事闻,天子嘉其功,兄弟俱授都督衔。由是李氏一门五都督府云。都督系出西平第七子陇西郡公宪,宪生宜春郡侯游,游官江西遂家焉,是为吉水谷村李氏。游十九世孙林纲者自江西始迁桂东。都督即林纲十二世孙,实西平三十五世孙也。自古豪杰不世出,衰叔之世人才猥褥,士狃流俗,或一姓数百年来未有闻人。然则幸遇贤者之裔而庶见其先世余风遗烈,且功名世代先后略相似。绩如李氏者固宜好古,君子所乐为摉稽,而论述之者与李氏世固有谱,卷首载西平王、宜春郡侯像,既宋欧阳文忠所为《谷村李氏族谱序》详其世。自林纲始迁桂东而下,今方谋重修,李生锦春都督族孙也,又勤子能事,篡图纪录既详既覆,谱成请序于余。余惟三代以上重系世,掌于小史。汉魏晋门第相高,谱牒见重尚,已自谱学之废,为人子孙者高曾数世以上,远者或不能晓其里居墓藏焉。又远者不能举其名讳焉,诚有如文忠所云去禽犊不远者,而旧德湮囮,宗亲涣散,本支陌路之讥又不待言矣。君子观于李氏之谱,知西平之泽之长、都督之名之远而世家,忠孝之感其亦油然兴起矣。夫是为序(以上见洮州厅志列传上人物)。现今江西、桂东、甚或江淮、岭南一带李姓,是李晟的后裔。

李晟第八子李愬,字元直,有筹略,善骑射,为房晋二州刺史,以治行异等加金紫光禄大夫。宪宗讨吴元济,愬雪夜入蔡州执送京师,诸镇兵相继请降,晋秩凉国公。帝方经略陇右,徙诉凤翔节度使。李师道反,诏代(李)愿帅武宁*,旬日践父兄两镇,世以为荣(李)愬平淄青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因疾甚诏以太子太保还东都。卒年四十九,赠太尉,谥曰武(详见唐史并洮州厅志)。

李晟第九子李懿,任过渭南尉。宪宗元和年间皇帝李纯诏赐李懿为皇宗室,改籍贯为京兆万年县。

李晟第十子李听,字正思,七岁以荫为协律郎,父吏少之不甚敬,听辄使鞭之,晟奇其才,长乃辟佐于頔府。吐突承璀讨王承宗,以听为神策行营兵马后,既战斩贼骁将,宪宗壮之,诏图像以献,迁左骁卫将*。出为蔚州刺史,州有铜冶自天宝后废不治,民盗铸不禁,听乃开五炉官铸钱,日五万,人无犯者。后历安、楚等州,所在有功。柳公绰为鄂岳观察使,至安州,刺史李听以“廉使”礼事之(见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三,第页)。徙灵盐,开光禄渠溉田千顷,民赖其利,进检校工部尚书。穆宗初立,幽镇反,择名臣节度太原者代裴度使统兵北讨,始,听为羽林时有骏马,帝在东宫使左右讽求之,听自以身宿卫不敢献,至是帝谓群臣日:“李听不与朕马,是必可任”。遂拜河东节度使。敬宗朝,魏博将兀志沼反,听击诛之,封凉国公。开成初为河中、晋绛、慈隰节度使。文宗叹曰:“付之兵不疑,退处散地不怨,惟听为可”。拜太子太保,卒,年六十一,赠司徒(唐书)。李听长子李琢,以家阀累擢义昌、平卢、镇海三节度。广明时沙陀数盗边,以琢为宿将,拜检校尚书右仆射,蔚、朔等州招讨,都统行营节度使,徙河阳三城,后坐逗挠下迁刺史,卒(唐书)。

李晟第十一子李惎,任过右羽林将*。

李晟第十二子李慇,任过岚州刺史。

李晟第十三子李悫,博上。

李晟第十四子李慈,末出士,其子李系,将*,泰宁节度使,南面招讨使,湖南观察使。

李晟第十五子李×,因未出士,名不详,人称“李员外“

李晟逝世后,三子李总、六子李恕、九子李懿、十五子李X(李员外)等人定居于李晟长期居住而且立有五庙的长安城,以及李晟墓地东渭桥、奉正原等地。宪宗元和年间,皇帝李纯诏赠李总、李恕、李懿为皇宗室,附属糖,改籍贯为京兆万年。在临潭老家守家的是十三子李悫和十四子李慈。其余均随官职定居各地,其迁徙情况不详。但据史籍记载,李晟第十子李听生七子:长子李琢任过左神武将*,平胪节度使;次子李璋任过太常寺太祝;三子李瑾任职不详,四子李璩任过鸿胪卿侍御史内供奉;五子李余任过左千牛卫将*;六子李琼任过福昌尉;七子李琟任过光禄府参*。李晟第十四子李慈之子李系,在唐朝后期,任过将*,泰宁节度使,南面招讨副使。

李晟世逝后,因李晟有大功于唐,诏封在美相城(今临潭县旧城古城)东部立有按长安城五庙的式样,但规模稍小的李晟五庙,内祠李芝、李嵩、李思恭、李钦、李晟。李氏后裔对上述五辈人供有画像外,其余各代考妣均有木主,写有谱牒,在庙内配享祭祠。

李晟五庙在唐末、五代、宋、元各朝,因战争和其他原因,曾几次毁了修,修了毁,毁了又修。至明初,再次修复的李晟五庙仍在。洪武十二年拆毁美相城,在城南重新筑城(现时的旧城)后,在城内东部按在美相城时的情况度地修建了李晟五庙(也称李氏家庙)。民国时期,各地兴建学校,遂将李氏家庙改为旧城一校(现城关五校)。

据传明代成化四年(年),江西弋阳进士李玘是李宪的后代,任洮、岷兵备道观察使(副总兵),后升任四川按察使。在任期间,,到旧城李晟五庙内敬香祭祀,并专程到临洮观瞻了李晟故里碑和钦王山李钦夫妇慕后感慨的说:“伟哉!吾祖”。

清末洮州举人祝昌岭在诗词杂抄的笔记小本子内,记着比他稍前的旧城拔贡李习白的一首五言绝句诗:

吾乃出名门,世代有英秀。习白名不显,愧为李晟后。

在历史演变中,李晟这一系李氏中一小部分,因民族共同生活融合、同化,成了藏族或其他少数民族。现有的李晟后裔因祖庙和谱牒毁于频繁的战乱,已无法将本系的谱牒向上衔接,只凭世代口头的传授和史书上的点滴记载,以及本系个别人的遗作,只知道本系是李晟的后裔。这一系李氏在临潭现有人数不太多,居住在临潭旧城和古战一带。这一系李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知名人物,在临潭的主要有南宋绍兴三十二年洮州被吐蕃占领,吐蕃为了统治洮州并有力地抗击金国,推举洮州(旧城)有声望的李进为潜*总领并洮州同知。

李翰,系李悫的后裔,任过明代洮州卫指挥千户。

李文进,明代洮州卫千户所千户。

李源,明代洮州卫千户所千户。

李国彻,明代洮州卫千户所千户。

李大运,明代洮州卫千户所千户。

文学之士,明以前无考,明代贡生有:

李拱奎,巩昌府志,洮州厅志列入。

李拱辰,三河县主薄,临潭县志稿列入。

李获岭,培州判官,洮州厅志列入。

清朝贡生有:

李珍玉,岁贡生。

李正机,合水县训导。

李程玉,淳化县训导。

李获休,岁贡生。

李容镜,岁贡生。

李锦标,岁贡生。

李崇文,字习白,又字光斗,拔贡,洮州厅志有传。

历史过去了一千多年了,但李晟的事迹仍受到人们的追念。岷州志第七卷合祀中记载:岷地有湫神十八,男姓通称龙王,女姓通称圣母或娘娘,每神各有池或潭一,逢旱祈雨,如黑松宗泽池、龙潭等,相传神司雨(祈雨、驱雹)、水(镇水),当地称为“福神”,每年农历五月十六日会集南寺,十七日下午上二郎山受官祭,在此之前各庙地均有“花儿”赛唱活动。李晟为岷州“金龙大王”,按南寺的习惯排坐次,李晟为第十位。并记载道:“金龙大王,唐,李晟,籍陇右临洮(今洮州人官兵马大元帅,封西平郡王,庙在各龙庄(今属宕昌县)”。至今香火不断,受到人们叩头敬仰、崇礼摸拜。李晟之子“李愬雪夜人蔡州”一事,被选入全国中学语文课本,让学生精读背诵。清光绪三十三年洮州同知张彦笃,广东崖州知州包永昌主修的《洮州厅志》对李晟、李愬、李听、李宪、李愿、李琢等李氏家族三代立有人物传。并对李宪后裔荣立“一门五都督”之事亦有记载。张彦笃在写李晟祖孙三代的传前,写有简短的前言说:“璞玉出则昆岗生色矣,宝剑发则丰城增辉矣,芝兰生则空谷遗馨矣。山以有仙名,水以有龙灵。清毓所泄,得数君子,以光间里,而流风余韻,足令人油然而兴起也”。

民国二十四年五月国民*甘肃省*府教育厅征集甘肃历史名人,向国民*中央*府选送甘肃先贤首列李晟。武汉人阎雄,字季飞,在民国十三、四年时,在任山西禁烟委员会委员后,前来临潭,任县衙门秘书(旧称红笔师爷),他的文学造诣很高,著有《季飞诗话》、《诗法漫浪谈》等。他在《季飞诗话》中写李晟给十五个儿子取名的趣话,也就是他的诗话。他说:“李晟不愧为伟大人物,他给十五个儿子都取下边有心字的字为名,这有深意,就是教育儿子们心胸正大光明,心底清正廉明,一心为国,始终不谕。

(二)、李达世系

根据《李氏家谱》(现存临潭县羊沙乡新庄村李达后裔李春魁家中)记载:李达世系系安徽凤阳府定远县昌义乡十三都人。明代直隶凤阳府定远县人,元末随朱元璋起兵定居应天府集庆路朱氏巷。明永乐年间李达奉敕镇守洮州,遂家焉,迁居洮州,为洮州城西李氏始祖。据《李氏家谱世系详目》记载:“旧谱收者不开,惟自今为始”。李达始祖(一世祖)巡检大钧(名讳不详),妻吴氏,生高祖李小×(小字辈弟兄五人,名讳不详),生曾祖李唐臣,讳李国用,居风阳府定远县昌义乡二十三都,资性纯善,处世勤谨,不尚浮华,享年七十,赠骠骑将*,授封都督,娶本乡程员外次女为配,封夫人。生祖父李永伯,生一女适本乡监生文英。李永伯,讳李世俊,居于祖基,为人性急,多能技艺,诸家医理,卜地理阴阳,书无不传,尤与乡*宗族,言行忠孝,其心如此。寿止五十,赠骠骑将*、都督。娶本府城东知府吴成长女,封夫人,生二子一女,长曰李胜,次曰李X(名讳不详)。李达父亲李胜(五世祖),字元勋,乃永伯嫡长,早年居于定远。志大敢勇,仗义轻财,善于弓马,巧力俱全,杰出千人之上,战经万敌之余,充总官,终官左府都督,镇守辽东,威震边虏,峰消烟静,万里一碧,太平年久,人赖其力,遗家淮安。后调任陕西都督佥事,洪武二十七在任寿终,享年八十,葬坟风阳,有钦赐家人彭服等一十三户,看守田五顷一十三亩(一顷等于一百亩),鱼塘一口,以供春秋祭祀。娶淮安大市兵科给事中周×(名讳不详)次女,封夫人,生子三,长曰李达,次曰李泰,三曰李通;二女,长适魏国公徐×(名讳不详,可能是魏国公徐达)夫人,次适平羌将*总兵官都督刘广夫人。

李胜长子李达,字时中,居洮州,知谋深远,英勇过人,多读儒书,尚忠孝之事,精通兵略与征讨之行。初授指挥,终升左府都督。明成祖永乐元年奉敕镇守洮州,破酋服丑,建学兴屯,及修城墩,招番中马,功劳益大。为洮州卫世袭都督指挥佥事,在任四十三年,洮州百姓安居乐业,农、牧兴旺,集市繁荣。生于戊戌年()元至正十八年五月二十三日申时,终于正统十年(),享寿八十有八矣,寝终于家,奉圣旨礼部遣官大祭,工部修坟,安祭城西二里石岭山下,御赐随坟祀田一处,家人十户,住坐守坟看耕供祀,左右峰堆破岗砂水,拱穴有墓碑记。正室张氏夫人先公卒,继娶王氏封正室夫人,生六子八女,长子李瓛、次子李瑄,三子李璟,四子李琮,五子李琛,六子李瑺。女三授封仁宗皇帝贵妃,长女适北京都指挥常钊夫人,次女适洮州守备都指挥陈玘夫人,四女适巩昌卫指挥赵得淑人,五女适巩昌卫指挥雷玘淑人,六女夭寿,七女适洮州卫指挥杨谕淑人,八女适分守凉州总兵官赵英夫人(赵英封会川伯,会川赵士司之祖)。

李胜次子李泰,字时亨,居于淮安,英勇过人,操守精干,爱恤孤寡,主事公勤。随侍明皇祖朱元璋,各处攻城讨贼,削平僭伪,出百死而得一生,洪武二十年授官千户,累至指挥,二十五年升淮安卫指挥同知。

李胜三子李通,字时熙,居于淮安大市。立心忠厚善能经营买卖货值,家道大兴。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五年三月初四日赐骠骑将*左府都督李胜诰,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七年十月十八日赐都督李达浩内容相同,只人名和时间不同。诰曰:奉天承运,昔者圣王之治天下,必资威武以安黔黎,未赏专修文而不演武。朕特效古制,设武联以卫治,功受斯任者,必忠以立身,仁以抚众,知以察微防奸御侮,机无暇时。能此则荣及前人,福延后嗣而身家永昌矣。敬之勿怠,故敕。

明成祖朱棣永乐十三年正月二十三日赐都督李达敕曰:敕都指挥使李达,今天下太平,四海一家,各处商旅往来者听从其便,今陇答卫蕃人来洮买卖交易,亦听其便,彼此并不许生事,故敕。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五年赐镇守洮州都指挥使李达敕曰:敕镇守洮州都指挥使李达,卿祗事我祖宗,多历年所,出守边疆,积效劳勋,朕今即位,嘉念老成,特升卿为右*都督府都督佥事,仍镇守洮州,赐银四两,彩币三表里,其益竭忠诚,以副朕命。钦哉!故敕。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年岁次乙丑七月朔辛丑日祭都督李达文曰:呈帝赐祭于右*都督府都督金事李达曰:尔以老臣练达,自我祖宗以来,命守洮州,屡效劳勋,宣布恩威,羌夷顺化。倾岁,朕悯耄年,不忍重劳一事,俾岁优闲,已命有司营葬,复赐谕祭,尔灵不昧,歆此临恩,尚飨。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三年四月初七日御祭都督李达文:皇帝圣旨,差礼部郎中腾员斋捧香币去祭镇守洮州右*都督佥事李达:卿敬事我祖宗,多历年所,嘉念老成,出守边陲,逾今四十余年,竭忠效劳,遽终于彼,简在朕心,遣官致祭,卿其安格,毋潜。

明仁宗朱高炽,御题都督李达像赞:

武胄之杰,忠臣之流。世官品禄,与国同休。功绍父祖,德兼文武。竭忠全身,镇守西土。

李达洪武元年以功授指挥佥事,晋骠骑将*,右*都督府流官都督佥事。洪武十七年(年)接替父职,仍为陕西都督佥事。明成祖永乐元年(年)鉴于洮州是*事重地,特调李达为洮州卫世袭都督指挥佥事。李达任洮州卫世袭都指挥佥事共历四十三年。由于功绩卓著,洪武二十一年以功晋昭勇将*。并于洪武二十五年三月初四日,洪武二十七年十月十八日,永乐四年八月十一日,永乐十三年正月二十二日,永乐十四年八月十四日,永乐十六年八月初四日,永乐十九年九月十二日,宣德十年八月初二日,正统十年岁次乙丑七月朔辛丑日,正统十三年四月初七日,前后共十二次敕诰李达(原文见《洮州厅志》及《李氏家谱》)。敕诰原件已毁失无存,仅有永乐四年八月十一月的“茶李敕书”一件,现存李达后裔李希贤家中。一九九二年八月五日,中央电视台、兰州铁路局电视台曾来临潭拍摄四集电视系列专题片《草原深处江淮人》,其中第三集《将*后代访谈录》就是在李达后裔李忠贤家中拍摄的,介绍了李达和李氏的情况。同时也拍摄了这一“茶马敕书”。并在甘肃电视台新闻栏目和甘肃好栏目中,于九三年三月十五日、十六日播放过。九二年三月五日甘肃好节目中还播放过“安疆富民的洮州卫都指挥使李达”,三月二十六日播放过“不新的新城”,二月八日播放过“独特的临潭妇女服饰”等节目,其中都介绍过洮州卫都指挥使李达的有关事迹和情况。甘肃《档案》杂志一九九二年第三期“史料公布与研究”栏目中,曾登载李达后裔李希贤撰写的“明清时期洮州茶马互市史料一组”的文章,介绍了洮州的“纳马中茶”情况,也介绍了都指挥使李达和后裔的情况,同时公布了“茶马敕书”和两份洮州“纳马中茶的信牌”,还有一份纳马中茶的“领讫”和一份有关纳马中茶的“地契”。原文已收编入《中国档案管理精览》一书。《西域研究》杂志一九九二年第一期卷载刘国防的明朝初期对西域的管辖及往来关系”一文,介绍了都指挥使李达出使西域的有关情况。《凝聚》杂志一九九五年第一期“西部风情”栏目中,登载了傅临的文章,题目是“临潭的明代后裔”,文中介绍了洮州卫都指挥使李达的情况和后裔的有关情况。

李达逝世后,追封为荣禄大夫,明英宗皇帝前后两次御写了祭都督李达文。文渊阁典机务大学士泰和陈循书写了“荣禄大夫都督李公神道”碑文,原立于新城西门外大路边,现移至新城隍庙存放。另外,还由兴化高谷、泰和王直、永新刘定之、金谷王英等人(《明史》有传),书写了墓碑志和碑额,并且写了赞李达的诗文,碑文如下:镇守洮州荣禄大夫佥右*都督李公墓碑志,嘉议大夫工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待讲学士金谷王英书丹;资德大夫正治上卿礼部尚书武进胡滢篆额。

奉敕镇守洮州荣禄大夫右*都督府都督佥事李公达,乃佥左*都督李公胜之嫡长男也,随父侍国朝皇祖,奋扬武威于百战勘定,功著于四方,授官南海卫指挥,累至陕西都指挥使;永乐元年太宗文皇帝特命镇守洮州,抚安*民,控制戎狄,招降番夷,贡马成万,擒杀暴逆,献功无数;宣德十年升今职,仍旧镇守。历四十年间威震边西,千里冰静,创墩台辽望,处处农猎;开卫学教化,家家诗书;时丰俗美,中外肃然;实赖公力之所致也。俄至正统十年在任寿终,生于戊戍年五月二十三日申时,享寿八十有八矣。蒙朝廷差官大祭,修坟安葬城西二里,此所以洮人哀慕不已焉。正室张氏夫人先公卒,继娶王氏封正室夫人,生六子,长曰瓛,授洮州卫指挥使;次曰瑄,三曰璟,四曰琮,皆有才智可称也;五曰琛,授秦王府仪宾;六曰瑺,尤孝友焉;八女:长适北京都指挥使常钊夫人,次适洮州守备都指挥陈玘夫人,三封仁宗皇帝贵妃,四适巩昌卫指挥赵德淑人,五适巩昌卫指挥雷玘淑人,六早夭化,七适本卫指挥杨谕淑人,八适分守凉州总兵官都督赵英人;盖儿女各有家室,而其孙尤盛矣哉。嫡孙曰隆、曰陵长瓛所生:曰文、曰秀、曰敬、曰义次瑄所生;曰升三璟生也;曰荣、曰森、曰良、曰芳四琮生也;曰锌、曰铨、曰铉、日锦、曰输、曰镇皆琛之嗣;曰贤又瑺之传。然公之有福、有寿、有子、有孙,始终荣美。如此,可无忝于先人矣。因公子瓛哀求刻词,垂之于不朽也;予遂接状志其墓云。

淮浦金廉挽李达诗:

守洮荣禄大夫翁,兵甲闲时一梦终。地府龙章金字敕,天朝麟阁锦衣功。边城杨柳荒春雨,丘陇松萝苦枉风。抚庶安夷名万古,读碑人自泪无穷。

金谷王英挽李达诗:

边西一旦倒长城,人事风寒动帝京。戎府秋霜鸾风侣,将台暮雨虎狼群。玺书敕典朝廷祭,金马功勋世族名。韬略家门遗令子,班杰玉荀继簪缨。

兴化高谷挽李达诗:

镇守洮州服氏羌,槐天大梦事无当。崇文玺诰光秋月,墓志铭旌影夕阳。虎唬威仪名帅府,疾扬声势配祠堂。贵妃高阁思亲漾,泪湿金衣哭断肠。

永新刘定之挽李达诗:

将星一夕没边城,四十余年镇守名。家国松萝含愠色,山川草木带积祥。龙韬世业风霜重,风诰文章日月明。编人史书忠孝止,为人无事愧生平。

故都指挥使李公墓志:敕督学校中议大夫陕西提刑按察司副使临川伍福撰;敕整兵备洮岷中宪大夫陕西提刑按察副使金川周谟书丹;赐进士出身承事郎大理寺左评事阶州王存礼篆额。

镇国将*都指挥佥事李公瓛,乃右府都督李公达之嫡长男也;寝卒家庭,余以督学至洮,其子隆踵于行台,泣曰:父任洮州卫指挥使,正统七年**管事,明年领*追抚汪束等族牛马衣甲,又明年入番收马三千。十二年将祖父达原授敕书,自备马匹亲齐谢恩,赏钞二十五块:十三年督理屯粮,老疾致仕后,遇诏优升都指挥。娶征西将*总兵官都督史昭次女,生隆系长,袭本卫指挥使。陵系仲,授仪官。隆娶守备岷州都指挥后能次女为正。生孙八:长曰瀚,次曰浚,三曰灏,四曰澦,五曰济,六曰淮,七曰浒,八日澜,皆有孝行可称,实由公之忠老所致有,以垂庆于无穷者也。且公任卫事数年,抚安*土,化服边夷,人多感戴之至矣。洪武壬午(建文四年)七月二十六日丑时生于将门。迨至成化已亥润十月十五日亥时终于家庭,不疾寝梦而去焉,享寿八十,安葬城西祖坟之侧。予遂因其子请,直为刻词于墓云,成化十五年已亥十一月上瀚日。

洮州李氏重修序:

洮州李氏家谱何为重修也,镇守都督李公达尤世系失传,盖后来子孙年代久远而愈失其真,莫知先祖所自出焉,支派序紊,名讳差讹,贻诮后人必然有矣,夙夜战竟续谱为急务也。故率先世大族风阳家谱,来求翰林先生考证,史记损之、益之大渠事实,重订谱牒;惟自父始曰胜,亲随我皇族摧锋破贼,开国元勋,初官千户,累至左*都督府都督佥事,褒封三代,此所以祖父唐臣、永伯皆授骠骑将*,都督,传及公达征讨功升南海卫指挥,历加陕西都指挥使,镇守洮州肇家于此,抚安*民,威服夷丑;但西宁申藏等族故违天命,残*边疆,公奉敕充总兵官,领*捣其窠穴,洗其族属,杯酒间气卷*河,千里水净。功升右*都督府都督佥事,仍旧镇守。弟泰亦随征进功授淮安卫指挥同知,公之长子瓛应袭。第三女封仁宗皇帝贵妃。第五子李琛授秦府仪宾,配华阴郡主。八女皆适名宦夫人,一门荣贵盛矣哉。今年秋公谢恩来京,续谱成矣;凡诸连姻、贵戚、名公、士大夫,各赋诗以贺其重修家谱;惠于后世而盛传之,此其所以超乎众人者岂不远矣哉。是可嘉尚也,已予不暇工诗,直序于后。

时大明正统元年岁在丙辰十一月冬至前日,资德大夫正治上卿、礼部尚书武进胡滢撰。

李氏家谱上的一副对联曰:

木本发祥一脉水源滋万代;

鱗趾征瑞百世瓜瓞绵千秋。

洮州李氏重修家谱诗序:

洮州城西李氏大家其来远矣哉,指挥李隆先本凤阳世族。始自远祖骠骑将*都督唐臣,勤忠起家;传及高祖骠骑将*都督永伯,忠直继世;再传曾祖左将*都督府都督佥事李公胜,尽忠建功我朝,亲随皇祖芟刈奸雄,平定天下。初授千户,历升指挥,破贼不计其数;调卫不止一处。洪武十七年升左府都督,荣封三代二子,俱授指挥。明年奉敕充总兵官镇守辽东,威服边虏,事妥人安,烟墩云卷,万里一碧;在任年久,不疾终寿,辽人哀失声矣。自兹,再传祖右*都督府都督佥事李公达,由南海卫指挥,必祖父之忠也擒叛讨贼无数,调卫累次有功,第升陕西都指挥使,镇守洮州,抚番纳贡,大有声矣。从斯女封仁宗皇帝贵妃,子授秦府仪宾。宜德十年升右*都督府都督,仍旧镇守。威声遐迩,夷酋胆落,烽息尘消,千里肃静。稼焉、樵焉、牧焉、猎焉,伊谁之力欤?实李公达之力也,*民赖之如此,直至正统十年寝卒。又传父都指挥使李公瓛,一心先人之心,一事先人之事焉。正统七年袭本卫指挥使,明年领*追抚河州汪束等。又连年入番收马,及督屯粮,老疾致仕,遇诰优升都指挥。于是隆自天顺八年任本卫指挥使。成化三年守备阶州,明年取回管卫。又明年不妨**,镇守本卫地方,追剿卓六等族首级百余颗。再明年率*征铁藏等番,擒生三名,斩首三颗,各*擒杀数多,威声大矣。兹因*暇,虑夫旧有家谱不清,传后愈讹失矣。故重请名儒,清正阙其所未安者,庶几传之于无尽矣。但诸名公、巨卿士、君子阅毕谱书;先人事功,莫不赋诗慨之不已也。未赏有序,予因所请遂书为序。

大明成化十四年岁舍戊戌十一月冬至后日,奉敕巡抚甘肃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进贤王朝远序。

泰和王直赞李氏家谱诗:

骠骑将**事堂,肇家累世载书详。金袍几席风霜势,锦诰门庭日月光。祖考千年昭穆定,儿孙万派本源长。要知今古忠良事,好示宗图第一章。

万安刘广衡赞李氏家谱诗:

李氏名家谱大成,先人事迹本源清。祖宗贫富亲情厚,伯世真愚写序明。午日庭里鸾凤影,秋风陇落雁鸿群。金袍品禄官无尽,子子孙孙乐沼章。锡山杨瑞赞李氏家谱诗:重修家谱一书新,名序宗支历代人。定远文风先派旧,洮州武烈后来亲。纺袍雨露朱门业,弓矢霜天紫塞尘。分别满城同姓户,不容浊富混清贫。李氏家谱上的一副对联曰:诗书常守长庚泽;礼乐时宗老子风。李达是将*,又是皇亲,明王朝派工部给李达在城西二里大石山脚下营建陵墓,共占地十多亩,有高大的围墙和陵门,在陵园内及墓前方神道,立有高大的石兽,有石马、石豬、石羊、石狮、石鸡、石人等。在七十年代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时,被当地社队平毁,开为农田,但陵墓轮廓,大体还可看清。责任田时,承包给八户社员耕种。一九九四年李家坟墓群,已被甘肃省人民*府公布。列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予以重点保护。《明史》卷,列传第62、第页,“史昭、刘昭、李达”传中记载道:“史昭居宁夏二十年,老成持重,兵*修举,亦会敌势衰弱,边境得无事。兵部尚书王骥、宁夏参将王荣赏举其过。朝议以昭守边久,习兵事,不易也。而与昭并为边将最久,有勋绩可称者,都督同知刘昭镇西宁二十年,都指挥使李达镇洮州四十年,并为蕃汉所畏服”。第页李达传中写道:“李达,定远人。累官都督佥事。正统中,致仕”。列传第、第页侯显传中写道:“当成祖时,锐意通四夷,奉使多用中贵。西洋则(郑)和、(王)景弘,西城则李达,迤北则海童,而西蕃则率使侯显”。《明史》卷,列传第、西域传、第页至页记载,李达从永乐年间至宣德年间,前后共出使西城的附属国三十四个,有的国出使多达几次。出使最多的有:撒马尔罕、沙鹿海牙、达失干、迭里迷、卜花儿、别失八里、啥烈、于阗、八答黑商、失刺思、哈实哈儿、亦思弗罕、俺都淮等属国。李达长子李瓛,讳李廷玉,居于城西,性情温厚、胆力坚强,竭忠尽孝,守分济人。正统七年袭洮州卫指挥使职,正统十二年晋秩都指挥使,卒赠镇国将*。生于明建文四年壬午()七月二十六日丑时,终于成化已亥年()闰十月十五日亥时,享寿八十,归葬洮州城外西祖坟之侧。娶征西将*总兵官都督史昭次女,诰封夫人、生二子二女。长子李隆,次子李陵;二女皆适名宦夫人。李达次子李瑄,讳李廷美,居于古洮(今旧城),为古洮西坟李氏始祖。娶岷州卫指挥陈×(名讳不详)次女为配,生四子,长子李秀、次子李敬、三子李文、四子李义。李达三子李璟,讳李廷贵,居于岷州城西(今临潭县总寨乡巴杰村),为巴杰李氏始祖。就成大家,娶陕西都指挥使孙林次女,生一子曰李升。其后裔分居在岷县小南门、吊桥、李家花园、临潭总寨乡巴杰、秦关、上川、新堡乡马旦沟、山岔乡高楼子等地。李达四子李踪,讳李廷重,居于洮州(今新城)。其后商分居于端阳沟、河尼、陈旗磨沟、马旗沟、窑头、岷县堡子乡、拉张沟、卓尼县恰盖乡恰地拉尕、打藏沟等地。生四子,长子李荣,居洮城,次子李森,居于古洮,三子李良,居于古洮,四子李芳,居于洮城。卒于明成化辛丑四月初十日亥时,归葬城西祖茔之傍。李达五子李琛,讳李廷用,宣德五年,授秦王府仪宾,配华阴郡主,居于长安大市。生子六,长子李錞、次子李铨、三子李铉、四子李锦、五子李鑰、六子李镇,因其后裔居于长安,子孙迁徙莫知究竟,繁衍情况不详。李达六子李瑺,讳李廷宝,居于洮城,已成大家,生子一曰李贤。其后裔现居于新城东西街、端阳沟、李家山、张汪堡、李家河、肖家沟、七旗台子、土岭、新堡、卓尼洮河沿岸、那子卡、上河、车巴沟一带。明宣德六年,李达用自银八十五两,置买到百户朱亮原旧庄子田土一份,房屋一处。现羊永庄子的地土交界,除划出一部分外,大体就是当时置买时的四址,有文契可证。当时李达的六个儿子、除三子居住总寨巴杰,五子居住长安大市外,其余四子均住旧庄子、李达本人也住旧庄子,现时旧庄子只有大房、二房、四房、六房等四个房头,没有三房和五房。以后又分居到三岔直沟,羊沙新庄子,小岭、大草滩、冶力关、八角、卓尼洮砚,临洮东铺、中铺、兰州、岷县、卓尼、大族、草岔沟、上寨、官洛、古战、草洛、巴路、那子卡、杨升、千家寨、马旦沟等地。李达是洮州西坟李氏的始祖,从李达开始,世代续有家谱。早期的李氏家谱仍在,有家谱序和家谱诗序,续修的家谱仍保存在李达后裔家族中。李达生六子八女,几子中按宗法制度由嫡长承袭父职,女子中惟三女聪慧善良,花容月貌。相传为了避人耳目,外出行走时常戴面罩“麻壳壳“因此,人们称为“麻娘娘。明洪熙时,“麻娘娘”被仁宗皇帝朱高炽选为贵妃。不辛,仁宗皇帝寿命不长,只当了一年皇帝就驾崩了。仁宗皇帝驾崩之后,“麻娘娘”也就薨逝。明朝当时兴妃嫔、宫女殉葬制度,殉葬者家属称为“天女户”,有丰厚的优待,这是明朝前期的贯例。“麻娘娘”进宫不久,在皇帝驾崩后突然薨逝,明王朝也未披露死因,这就说明殉葬的可能性大。从明朝对“麻娘娘”家乡的特殊照顾看,“麻娘娘”很可能殉了葬。洮州人为了纪念这位“麻娘娘”,至今还流传着很多有关“麻娘娘”的传说和故事,有待进一步搜集整理。但据《明史》第页记载,“仁宗七女,真定公主系李贵妃所生,与清河主同年,下嫁王谊,景泰元年死”。据此,可以说明李贵妃不但进京,而且生有女儿。下面是明王朝对洮州百姓的照顾,也就是对“麻娘娘家乡人民的照顾。宣德元年(年)宣宗朱瞻基以念先帝之情为名,对李达有丰厚的赏赐,同时恩赐“麻娘娘”的故乡洮州百姓准修“一芡套”的房子,房子上准覆“阴阳”瓦。在房屋建筑形式上,可以象宫廷一样,建明出五间暗九间的上房和明出三间暗七间的上房,也称“明七暗九”和“明五暗七”。同时还可以修建上房套厢房,接连修建不受限制的四合院”,或者里院套外院的卷棚,房上覆盖阴阳瓦,也就是板瓦和筒筒瓦,这种房子叫一进两院。这就是至今流传的“麻娘娘”挣下的洮州特有的”一芡套”和“阴阳瓦”的房子。有功名的人家,俗称“老爷家”还可以修建“倒提柱”的瓦大门,也可以覆盖“阴阳瓦”。大门上还可以挂“立匾”。大门上、堂屋门上,檐柱上还可以挂用木板刻制的“木板对联”。一般人家,也就是没有“功名”的人家是不允许的。自明代开始,洮州地区建房实行“一芡套”房子沿袭至今,称为“临潭李社”,也是洮州八景之一。除此还传说洮州是“王府”里人(即吴王府,朱元璋初封吴王,洮州百姓多属江淮吴地人迁来的)。“王府里人不纳粮”,也就是不交皇粮。洮州百姓有“敬了父母不怕天,上了皇粮不怕官”的说法,所以主动的、象征性的在褡裢里头装点粮食,挈在肩上主动去大仓上皇粮,主动尽义务。据洮州厅志世袭表,甘肃青海士司志和李氏家谱记载,李氏世袭如下:李胜,李永伯子,明洪武元年授指挥佥事,洪武十八年晋骠骑将*,左*都督府世袭都督佥事,遗家淮安,葬坟风阳。李达,李胜长子,洪武十七年袭父都指挥使职,洪武二十一年晋秩昭勇将*,授世袭都指挥使,卒赠荣禄大夫,居洮州,葬坟城西二里石岭山下。李瓛,李达长子,正统七年袭父部指挥使职,卒赐销国将*。居于城西,葬于城西祖坟之侧。李隆,李瓛长子,天顺八年袭父都指挥使职,卒赠昭勇将*。居洮州城西,葬于祖坟之侧。李瀚,李隆长子,袭父都指挥使职。李彬,李瀚长子,嘉靖元年袭父都指挥使职。李勋,李彬长子,袭父都指挥使职。李曜,李勋长子,李勋从第(李奇华之子),袭兄都指挥使职。李宠,李曜长子,袭父都指挥使职。李裔,李宠长子,袭父都指挥使职。李大任,李裔长子,袭父指挥使职。李大任卒后其子未能袭任,已进入清代顺治年间,世袭从此废除,承袭从此停止。除上述世职承袭外,李达后裔人才辈出,尚有:李泰,李胜次子,李达弟,字时享,明代洮州卫千户,洪武二十五年升淮安卫指挥同知,居于淮安大市。李通,李胜三子,李达次弟,字时熙,居于淮安大市。李瑄,李达次子,明代洮州卫千户。李廷用,即李琛,李达五子,初授洮州卫千户,宣德五年授秦王府仪宾,配华阴郡主。李勇,明代洮州卫千户。李陵,字本高,李谳次子,李达三世孙,居洮之城南,授仪官。李玑,李达后裔,著洮州卫志五卷,西野集十三卷,见《明史》第页。李浚,字朝远,李隆次子,李达四世孙,授仪官。李祯,字廷瑞,李芳长子,李达四世孙,授寿官。李棠,字仁卿,李灏三子,李达五世孙,授四川成都府汉州判官,湖广麻城县知县。李朝元,字顺卿,李澜长子,李达五世孙,明代贡生(洮州厅志有传)。李奇华,字德卿,李祯长子,李达五世孙,明嘉靖二十三年(年)贡生,授山西潞安府长治县主薄,河南巩县知县,升代王府典仪正(洮州厅志有传)。李勃,字寅之,号进山,李彬次子,李达五世孙,明嘉靖已未年贡生,任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县丞,升庆王府奉祀正,洮州厅志有传。清代文学之士有:李盛生,字德言,光绪戊子科举人,新城东街人,授平原县训导。清代贡生有以下几人:李师瑞,字子芳,总寨巴杰人。李资深,字书臣,羊永庄子人。李必馥,李纪南祖,李攀汲父,陈旗磨沟人。李攀桂,陈旗磨沟人。李映绳,李呈堂、李选正、李渐增、李逢春、李友桃、李冕贡、副贡生。清代武秀才:李生郁,字荫棠,李毓华之子,李世荣之父,西乡旧庄子人。清代荫袭:李维南,李攀桂之子,清同治间封世袭云骑尉,陈旗磨沟人。李纪南,字中三,李丕新之父,清同治间封世袭云骑尉,陈旗磨沟人。李丕新,李萌园之子,清同治间封世袭云骑尉,陈旗磨沟人。李攀弼,殉节忠烈,清同治间封世袭云骑尉,陈旗磨沟人。李丕秾,殉节忠烈,清同治间封世袭云骑尉。其他方面的志士仁人有:李奇尧,字仁卿,号美泉,李祯次子,李达五世孙,西乡旧庄子人,临潭县志稿有传。李增隆,殉节忠烈。李让华,殉节忠烈。李毓华,殉节忠烈,西乡旧庄子人。李起文,字焕卿,李景云之父,西乡上寨人。李联甲,字鼎山,乡贤,南乡纳浪人。除此,李达后裔中,还有李福为洮州卫士司,(留有土司印);李加谟为洮州头目,李达九世孙,八世孙李大任之子,十世孙李之太之父,西乡旧庄子人。李之太,洮州土目,李达十世孙,九世孙李加谟之子,西乡旧庄子人。以上头目、土目、有清代信牌可证。清末民初,李达后裔中有声望,有绩可称者也不乏有人,现就知道的列举如下:李映楠,字让木,新城东街人。李景云,字季仁,西乡上寨人。李登岳,字嵩山,南乡新堡人。李登龙,字茂才,南乡新堡人。李锦文,字郁庵,新城东街人。李锦章,字秀平,东廓李家庄人。李生香,西乡旧庄子人。李世荣,西乡旧庄子人。李识音,新城西街人。李春魁,南乡新堡人。李容年,字天一,西廓端阳沟人。李秋元,三岔王帽沟人。李得明,三岔王帽沟人。李生秀,西廓李家山人。李维杰,西乡旧庄子人。李维俊,西乡旧庄子人。还有好多,再不一一列举,以上均在洮州厅志,临潭县志稿和有关资料上列入的。李达后商中的女性,也代有人才。据巩昌府志,洮州卫志、洮州厅志、临潭县志稿等志书和李氏家谱等资料记载也有很多人。主要有:李达第三女为仁宗皇帝贵妃,有贤德(卫志有传)。洮州后所千户冯锐之妻李氏,系李达后裔,洮州厅志忠节有传。李勋次女为卓尼第七代土司杨葵明之妻,称李氏太太,逝世后归葬杨氏龙马沟祖坟,有墓碑志。“破四旧”时墓碑被沟门前人移走。卓尼第十二代土司杨冲霄之妻李氏,亦是李达后裔之女性。藏名叫仁钦华宗,汉名称李氏太太。曾兼摄土务、护印,工于刺绣“唐卡”,在藏区享有盛誉。许多寺院都保存有其刺绣的“唐卡”佛像,尤以刺绣宗喀巴师徒像最为著称。其刺绣速度惊人,只用一夜时间就可刺成一幅“唐卡”。与其孙第十四代土司杨声共同努力,用六年多时间完成子卓尼版大藏经《丹珠尔》和《甘珠尔》印版的刻写工作,是大藏经刻版史上的一次创举,引起了国内外藏学界的高度评价(卓尼县志、人物志有传、并见李氏家谱)。据传说,卓尼博峪力赛,实为李氏太太的住所,叫“李氏”,以氏得名,后演变为“力赛”。李达这一系李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和其他民族共同生活,互相同化融合有相当一部分成了藏族,也有个别人成了回族,也有变成土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李达这一系李氏,现仍保存着原始谱牒。这一系李氏现时户数多,人口庞大,几乎在全县各地都有分布。后续的家谱也保存在李氏后裔族人中,但大多数已各自立有神祖或祖衔。旧庄子、磨沟、巴杰、旧城(包括那子卡)、端阳沟、临洮东铺等地方李姓均各自立有家谱、神祖或祖衔,多数在文革中已焚毁无存。就是留下来的,有的收者保守不开,已无法见到。(三)、李本世系李本原籍南京朱氏巷(也叫储丝巷)人,明洪武十二年,洮州十八族番酋三副使叛,据纳麟七站之地,命征西将*沐英等讨之,又命李文忠往筹*事。英等进击番寇。大破之,尽擒其魁,自是群蕃震摄不敢为寇。遂于东笼山南川度地筑城(即新城)置洮州卫戌守。李本随征西将*沐英来洮平定了十八族叛乱后,奉命镇守洮州卫门户接官厅(即红崖村)。遂从南京应天府朱氏巷迁来家眷,(见东坟李氏九四年重修《李氏家谱序》)。于洮州城东五里红崖村筑堡居住。人们遂呼为“李本堡”一直沿用至民国初年后才改为红崖村。明代洮州卫接官厅是洮州门户,也是迎接朝廷和上司官员的地方。李本是洮州接官厅的官员,因李本堡和接官厅在洮州城东面,所以把李本这一系李氏称为东门李氏或东坟李氏。李本是东坟李氏的始祖,系出青莲堂号。后来东坟李氏人口繁衍,逐渐增加,居住地不断扩大。首先从红崖分出部分迁居到寇家桥村,以后人们也就称作红崖李氏。这系李氏后裔,在临潭的李姓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人口之多仅次于西坟李氏。从明代至今六百多年间,东坟李氏后裔已发展到二十三代孙,有一百九十多户,一千二百三十八人还有一部分没有计算在内。东坟李氏,最早居住在李本堡,即红崖村。公元一六四三年后一部分后裔迁往寇家桥居住,以后寇家桥和红崖村成为东坟李氏集中居住的两个地方。以后又迁往各地居住的后裔,都是从这两个地方迁出的。从红崖迁往各地的有:迁往寇家桥居住的现有26户,人;迁往新城的6户,53人;迁往丁家山的2户,11人;迁羊房居住的4户,27人;迁往盖边沟的2户,9人;迁往*鼠湾的1户,8人;迁往陡沟的1户,5人;迁往石门乡李家河的9户,27人;;迁往三岔乡马家庄的9户,34人;迁往三岔乡黑林角的3户,10人;迁往总寨乡总寨村的2户,6人;迁往羊沙乡东沟的4户,22人;迁往羊沙乡西沟的5户,24人;迁往羊沙乡小岭(包打丁大)的12户,67人;迁往术布乡拨勺居住的1户,5人;迁往卓尼县城关居住的2户14人;迁往卓尼县纳浪乡纳浪村居住的6户,31人;迁往尼县纳浪乡若龙(包括牙利)村居住的4户,21人;迁往卓尼县卡车乡组子村的6户,25人;迁往卓尼县扎古录乡才尼村居住的3户,15人;迁往迭部具城关、键牛沟村居住的7户,29人;迁往舟曲县城关居住的2户,4人;迁往合作居住的5户,31人;迁往天水市居住的1户2人;迁往兰州市居住的2户,15人;迁往*生产建设兵团居住的1户,6人;迁往成都市居住的1户,10人;迁往北京市居住的1户5人;迁往上海市居住的1户,3人;红崖村现有69户,人。东坟李氏后裔,从红崖分居到寇家桥,然后又从红崖和寇家桥两地迁徙各地居住。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共迁往外地的41个地方居住。东坟李氏和临潭上述两个李氏世系一样,在临潭的历史和社会发展中起过重要作用。同时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做出了贡献,也同样人才济济。现将已知有勋绩可称者,主要列举如下:十七代孙李绍广,清同治九品官,地方绅土。门上有“名登天府”立匾。十八代孙李?,清武秀才,巩昌府考第一名(李耀父李老爷,砚台匠)。十八代孙李秉文,(-),长征红*,曾任班排、连、营长、胶东兵工五厂*委副书记、山东化工局制酸厂厂长、甘肃省农具厂厂长等职。十八代孙李郁棠,(?-)卓尼教育局局长,洮岷保安司令部参谋,杨司令秘书。十九代孙李生英,(6-)初干,曾任临潭县卫生局局长、县药材公司经理。十九代孙李耀,(-)兰州师范毕业,曾任鲁达昌副官、营长,康县、临潭县伪*府*事科长、民*科长。二十一代孙李映斗,(0-)曾任解放*团长,四川省公安厅劳改处处长,四川省公安厅副厅长。二十代孙李世荣,(42-)参加解放*,初干,畜牧师。以上临潭的三个李氏世系,都是青莲堂号。按照武汉人阁雄的说法,李晟和李达是一个世系,李达是李晟的后裔,不知有何依据。李晟和李达的后裔也有同样的看法。一是认为李第七子李宪由江西观察使迁岭南节度使。李宪之子李游封宜春郡侯,官江西遂家焉。李游十九世孙李林纲由江西迁桂东,都督李懋珠即李林纲十二世孙,实西平王李展三于五世孙;子李进麟系十三世孙,实西平王三十六世孙。李游的后代宋、元时期,在淮南做官,后代居住在淮南。李达原籍淮南,明时返回洮州,就是归祖籍。另一说法认为李晟第八子李愬代李愿帅武宁*平淄青,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入相),后因疾甚诏以太子少保还东都,住在淮北,以后子孙多了,淮南、淮北都有李愬的后代,李达就是李愬的后代。如果上述两种看法中有一种正确,李晟和李达两个世系就是一个世系。李本世系是明代从南京朱丝巷(储丝巷)迁来洮州的,和李晟、李达两个世系的堂号相同,都是青莲堂号。但据传说和李晟、李达两个世系不同宗,用本地语言说:“同姓不同宗,姓同户不同”。李本世系的李姓和李晟、李达两个世系的李姓通婚。有的地方把李晟和李达世系的李姓叫大李家”,因历代历次战乱,除李达世系保存有家谱外。李晟李本两个世系的谱牒均已毁失无存,无法将自己的祖系向主追朔,世次辈历也是断断续续,无法连接起来。有待于李氏后裔继续进一步发掘。为临潭的经济建设服务。李氏,一个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宗族。一个人才辈出,活力永存的姓氏。在当今社会,不管是中华大地,还是海外异域,仍然以其李氏固有的勤劳勇敢和智慧,为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奉献着力量,奉献着才智。临潭的李氏,也和全国的李氏一样,正在为临潭的经济建设,为全州、为全省和全国的经济建设发奋图强,力争做出更大的贡献。一九九六年三月一日

编辑校对:李锐

投稿请发:《洮州诗词》写留言

投稿邮箱:

qq.
1
查看完整版本: 临潭李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