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礼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文化引领视野下的乡村活化探索以东阳市六石
TUhjnbcbe - 2021/5/1 21:35:00
北京那有专业治疗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

第三届城镇空间文化与科学论坛

——日常生活视野下的小城镇特色营造与创新

系列推送之九:

文化引领视野下的乡村活化探索

——以东阳市六石横塘村为例

郭卫宏教授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摘要以浙江东阳市六石街道横塘村为例,首先,通过查阅民间史料、实地测绘调研,对村落的选址布局、建筑形式、民俗活动等文化要素进行分析,开发与挖掘文化资源;通过环境技术分析、类型分析等系列手段对文化要素进行提炼,传承与塑造文化特色;通过完善服务设施、植入创新产业、重构社会治理等策略对文化要素进行活化,提振和复兴文化活力,以期营造生态宜居、文化特色鲜明的现代美丽乡村。

关键词村落规划人居环境文化传承产业植入社会治理

我国从年开始先后提出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田园综合体建设等一系列乡村建设计划,十九大更是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将乡村建设提到一个新的高度。由于历史原因,乡村规划设计中将城市建设惯用的思路与方法直接移植到乡村,忽视乡村自身的生态与文化资源的现象比比皆是,传统村落文化正逐渐衰落,乡村建设千村一面,缺乏个性。

浙江省在美丽乡村的建设发展中一直走在前列,年发布《浙江省深化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年)》,提出“以文为*”,强化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六石街道横塘村美丽乡村总体规划正是以此为契机。研究团队在实地调研和测绘基础上,对浙江中部传统村落的选址布局、建筑形式、民俗活动进行梳理,提炼抽象文化要素,提出“半城半乡佳山水,七星八斗新横塘”的规划主题,在保护人居环境的基础上,从文化引领的视角探索乡村的建设与活化。

图1.规划思路结构图

1.溯本求源——开发和挖掘文化资源

我国传统村落大都是在顺应农业社会生产模式下形成的人口集中居住的区域,在漫长的形成过程中,村落的集聚往往与地区的自然环境、文化观念、生产方式、营造技术、社会关系等各个方面有密切的联系,每个传统村落的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

立足文化引领,首先需要对村落的文化资源进行挖掘。东阳历史可追溯到年前禹越时期,汉至隋称为“吴宁”,宋元时期书院林立、学风鼎盛,明清时期戚家*抗击倭寇,长期以来形成了特有的文化脉络。这种文化脉络与村落格局、建筑形式、民俗活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1.1传统村落格局

横塘村位于浙江中部的东阳市六石街道北部,村域面积.6公顷。横塘村十分契合浙中地区理想的村邑选址模式,整个村落置于山水之间,取“东西两水夹明镜,左右双桥落彩虹”之意蕴。其地处东阳江盆地居中靠北,坐北朝南,以太峨山为主山,北有骑龙山胜景,东北角有石角仙洞,东有戚高山,东西有两溪双桥,村南有口“反月塘”,塘前翠竹掩映,渠道自西向东流过村前。

图2.理想村落选址意象

图3.横塘村选址意象(龙山郭氏宗谱)

1.2传统建筑形式

村落由若干个以“3间头”至“13间头”等单体建筑组合而成的建筑群落构成,整体建筑风貌采用灰墙黛瓦,马头墙层层跌落,装饰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木雕装饰独树一帜。除住宅外更有不同功能的宗祠、厅堂、本保殿、碾屋、桥亭、巷弄街衢等公共空间及活动场所。

郭氏宗祠位于村东,年代久远,民国五年重修形成具有前厅中堂及两廊后寝的合院式布局,其建筑材料、工艺被后人称奇。后在此祠办学改为学校,由于白蚁蛀蚀成为危房,被拆去重建为学校。饱德堂据记载修建于乾隆年间,为上横塘村厅堂,属于日字形大屋,被称作三十三间,由一幢十八间与一幢十五间两种形制拼接而成。

饱德堂由门楼、照壁、天井、主厅、门堂、堂屋、厢房构成,前有独立的大前门,主厅面阔三间,为整座建筑的主中心,为家庭会客、祭祀、议事等用。副中心为后厅堂屋,是家庭内部起居空间,这两个中心在一条轴线上;主厅梁架明间为抬梁式,大小木作装饰精细,体现了东阳著称于世的建筑艺术——东阳木雕,既具审美情趣,又具有认知与教化的作用;门楼两侧采用四阶式马头墙,涩檐深远,戗角上翘厉害。

表1部分历史建筑测绘(作者自绘)

1.3文化脉络与传统民俗

横塘村底蕴深厚,据《龙山郭氏宗谱》记载,横塘自然村祖先为唐代名将郭子仪二十九世孙郭文龙,将其传统文化脉络进行梳理可概括成以下几种文化体系:

1)孝德文化

横塘村多个自然村的宗祠保存较好,宗祠是一个姓氏供奉移民祖先的地方,作为中国民间保存最好的一种古建筑群体,留给后人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同时也是孝德文化的一种体现。

2)重教兴学文化

宋绍兴十八年(),郭钦止创办石洞书院,开创东阳民间兴学之风。延聘叶适执掌师席。朱熹、陆游等先后往来其间,讲学论道。横塘村有“十八戒尺”之说,意指横塘村曾同时有十八位老师,反映当时横塘学风十分鼎盛。

3)匠人文化

东阳古民居建筑以“十三间”为代表,以东阳木雕作为装饰,融竹编、石雕、砖雕、堆雕等装饰艺术为一体,形成了独具儒家文化特色的民居建筑体系。东阳木雕师承鲁班,列全国四大木雕之首,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4)抗日文化

嘉靖三十七年(年),戚继光抵击倭寇,两万戚家*全是义乌和东阳人;年5月,国民**队组织诸义东阻击战。双方先后在裘家岭、石笋岩、斗鸡岩、石马坑等地交战,石马坑抗日战场即位于横塘村内;年9月,侵华日*占据戚高山,于山顶构筑炮台,修建工事和营房。

5)传统民俗

在横塘村悠久的历史发展中,保留了许多传统习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罗汉班”至今仍以活态方式传承,与村落紧密相关,逢年过节或重大庆典时有活动,另有迎龙灯、社戏、叠斗、水龙会等节庆项目;立春、社日、清明、夏至、端午、中元均有祭祀崇礼的活动举行。

图4.横塘村历史遗迹分布图

图5.横塘村历史建筑分布图

图6.横塘村民俗活动时间表

2.传承创新——传承和塑造文化特色

乡村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乡村建设的灵*之所在,在横塘村的规划过程中,研究团队将横塘村的文化要素进行梳理后,在村落总体规划中,考虑用绿道串联各自然村的祠堂等文化要素,形成文化展示项链;在民居设计中,采用类型分析的方案抽象提炼传统建筑文化元素,延续文化脉络;在公共空间设计中,营造多功能公共空间满足民俗活动需求。以求将村落文化展示贯穿于整个村域。

2.1梳理生态格局

规划保持村落原有空间结构,由北至南呈现“山、田、村、城”的生态格局,整个村域划分为生态控制区、农业发展区、村庄居住区、产业经济发展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区六个功能分区,通过低冲击开发,最大限度减少建设对生态格局的破坏。东部里光明组团利用治危拆违的契机进行整体重建,保留原有祠堂,延续原有建筑肌理,对建筑的自然通风采光进行模拟分析并针对性进行调整,以整体提升其居住环境质量。

2.2提炼建筑风格

通过对东阳传统建筑的空间格局、立面形式、屋架结构以及装饰细节进行研究,建筑风貌提取并抽象东阳传统建筑要素,保留文化记忆。山墙简化传统马头墙形式,做到现代而富有江南韵味;通过大量传统民居的分析总结,屋面坡度采用27°,挑檐深度采用0.9M,墙基高0.65M,窗户采用叠涩的处理方式。

图7.半城半乡格局示意图

图8.功能分区图

图9.规划结构示意图

图10.道路交通规划图

图11.建筑符号提取

图12.关于横塘十景的记载(龙山郭氏宗谱)

图13.新横塘十景示意图

2.3营造文化场所

首先,结合现有历史文化遗址,建立环形游览绿道,串联各自然村祠堂、万寿寺、鲁班祠等村落文化载体,打造展示横塘悠久历史文化沉淀的文化体验走廊与乡村慢生活体验带;其次,通过挖掘东阳传统节日习俗内涵,结合现代乡村新生活,营造适合各种民俗活动的多义空间;同时,根据古籍记载的横塘十景为基础打造峨山拥翠、双流绕舍、石洞仙踪、月塘鱼浪、梵宇晨钟、石台清风、眠牛晚霞、荷塘月色、篷岩峭壁、坐石临流等新横塘十景,结合其他景观要素构建系统的村落景观体系。

图14.里光明村规划鸟瞰图

图15.里光明村风环境模拟图

图16.里光明村公共空间示意图1

图17.里光明村公共空间示意图2

3.面向未来——提振和复兴文化活力

未来乡村的发展面临人居环境的提升、产业结构的变化、治理机制的重构等多种要素的冲击,如何利用时代赋予的各种变化来激活传统文化的复兴是村落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点。以产业植入为例:发展手工艺品的制作、售卖,可以使传统技艺得以留传,村落文化也随手工艺品流传得以展示;发展旅游业,可以将曾经的村落公共空间活化利用,作为展示、宣传村落文化的场所等。因此,在横塘村的规划中考虑以文化复兴为目标导向来完善服务设施、引导产业植入、重构社会治理。

3.1完善服务设施

服务设施的完善是人居环境提升的基础,也是村落文化传承的前提,“宜居”方可“宜业”。规划一方面,通过道路系统规划、水体环境整治、生活垃圾处理、教育资源建设和民居质量提升,打造宜居的乡村生活环境,提升村落自身的文化品质;另一方面,构建以废弃的原横塘小学为核心的公共活力中心。渠道南面作为集*员服务、文化礼堂、养老卫生服务、公共厕所、便民服务为一体的公共服务、文化活动中心和旅游集散中心;北面改建成幼儿园,沿渠道放大绿道成为公共活动广场。里光明村、王璞山村、派园村、下马宅等自然村分别设置多功能村社服馆,满足居民活动、养老、医疗、物流等生活需求,并作为文化交流展示的共享平台。

图18.原横塘小学建筑保留与拆除示意图

图19.横塘公共服务中心体块生成

图20.改造前的横塘小学

图21.改造后的横塘公共服务中心1

图22.改造后的横塘公共服务中心2

图23.改造后的横塘公共服务中心3

表2.横塘村公共服务设施一览表(作者自绘)

3.2植入创新产业

横塘村紧邻甬京高速和诸永高速交叉口,可以便捷抵达金华、宁波、绍兴、台州、温州等市,距离杭州、宁波1-2小时车程内,距离上海、温州等城市也在3小时车程,适合发展两天一夜CBC体验休闲游。随着东阳环城北路和环城东路建设,极大提升了横塘村区域交通,向南距离横店影视基地仅15公里,联系便捷,可承接横店影视产业外溢,发展生态性影视产业,同时带动影视旅游发展。横塘村南面紧邻木雕小镇,规划中注重与木雕小镇规划道路进行对接,以便引入木雕小镇人流。

规划依托横塘村生态田园环境和文化优势,结合现有文化遗址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围绕环形游览绿打造展示横塘悠久历史和文化传承的形象走廊。在里光明自然村域,以里光明拆后重建为契机,依托优越的田园风光,挖掘戚继光等抗日文化,对接木雕小镇旅游资源,发展乡村农业观光休闲文化旅游;上横塘村、中下横塘村和石托头村形成中心组团,复兴重教兴学传统,重修夫子庙,建立儒家文化教育基地;北部王璞山、派园和下马宅围绕祭祀流量挖掘宗教文化和春秋文化,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3.3重构社会治理

乡村社会治理是其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公众的参与本身也是乡村文化延续的体现。基于对横塘村历史文化研究、社会管理、环境和发展需求等现状的分析,提出了社会治理体系以城乡共享为主题,以项目为导向,推动*府嵌入乡村治理,立足*建和乡规民约,建立多元参与的规划平台,推动乡贤回归。

同时,在村民、村委、乡*府之间建立“四权一体”高效协同的工作机制。村级*组织实施领导权,村民会议实施决策权,村民委员会实施执行权,村监督组织实施监督权,四权主体共同参与到议题的产生,最后经六石街道审查和备案。规划设计相应的工作空间满足其治理流程顺利开展的需求。例如:设置*员活动中心满足*建活动、举办听证会、成立乡贤理事会等活动形式的需求,鼓励村民参与到公共事务*治建设的决策中来;设置农村文化礼堂、宣传栏定期举办各种社团活动与传统民俗活动,提高村民对文化资产的保护意识,促使其以主人公的心态主动参与社会治理;设置便民服务中心涵盖信访调解、远程教育、物流管理等功能,反映村民的真实心声。

结语

东阳市横塘村作为浙江中部传统村落的典例,即具有浙中地区传统村落的共性,也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特征。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及测绘研究作为基础,坚持以文化作为乡村规划的引领,在文化的带动下保护生态资源、提升人居环境,搭建产业体系,完善社会治理,将文化与环境、产业、治理有机协同,形成系统化的规划模式,试图寻求一条适应现代乡村发展的可行之路,为今后乡村复兴战略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美丽乡村规划策略。

图片来源:除标注外,其余图片均引自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横塘村美丽乡村总体规划方案》文本。

主要参考文献及出处

[1]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M].北京:商务印书馆,.

[2]徐小东,沈宇驰.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水网密集地区乡村空间结构转型与优化[J].南方建筑,(05):70-74

[3]丁沃沃,李倩.苏南村落形态特征及其要素研究[J].建筑学报,(12):64-68

[4]张宏.乡村规划协同下的传统村落社会治理体系重构_以广东省碧江村为例[J].规划师,(10):40-44

[5]*慧妍,李鸣,李奎.应对文化衰微的传统村落规划策略—以广西玉林市昌穆荘为例[J].规划师,(S1):-

[6]潘英海.关于文化主体性与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J].旅游学刊,(2):3-4.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化引领视野下的乡村活化探索以东阳市六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