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礼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尚义历史
TUhjnbcbe - 2021/5/22 17:28:00
北京专业痤疮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
落叶归根到家乡

尚义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东与张北县接壤,南以长城为界,与怀安、万全毗邻,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兴和、商都县交界。南北最长88.8公里,东西最长55.2公里,全县总面积平方公里。

勤劳的尚义人民在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为追求*治上的光明,经济上的高庶,或化上的进步,自强不息,前赴后继,用鲜血和汗水谱写了难以计数的壮丽篇章。

县名的由来

尚义,尚即尊重,崇尚的意思,义即礼义,正义之意。尚义就是崇尚礼义的意思。

三十年代,宋哲元任察哈尔省主席期间,竭力提倡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并号召县长要“为民表率,应行八德,以作倡导”。当时,以八德命名颇为盛行。尚义之名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

尚义设治局的设置于一九三四年春天,当时察哈尔省主席宋哲元和省民*厅长秦德纯巡视各县,路经大青沟。

大青沟位于张北县和商都县之间,是商都县第二区驻地,既是交通要道,又是繁华重镇。但大青沟距离张(北)商(都)两地均一百余里,行*管理有许多不便,遂产生了另设新治之意,回省后议决速办。将原属商都县的二区全区和三五区的六乡十六村设尚义设治局,局所在地是大青沟,同时,将原属张北县的二、四区划出,设崇礼设治局,后不久均改为县。

因崇礼和尚义是同时设置的,就取名崇礼、尚义。

尚义县历史沿革

《中国历史地图集》提供的资料表明:在尚义县县城南壕堑镇后山的天然石洞中发现了海蚌化石,表明尚义县境在原始社会系细石器文化遗址(新石器时代)。

有史可考,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尚义境一直是古代少数民族牧区。汉代属鲜卑,五代为契丹,明代时鞑靼各部落牧地。

年(雍正二年)属张家口理事厅,开始渐成村落。

年(民国四年)划入商都垦务行局,

年改称商都设治局,

年改为商都县年改成商都县东区行*公所,

年改称第二行*区。

年在大青沟建尚义设治局。

年改为尚义县,县公署设于大青沟。

年6月,县公署迁至南壕堑。

年并入张北县。

年划归商都县。

年5月恢复尚义县制。

尚义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更是与全国人民一同经历了诸多磨难,以史鉴今,昭示后人,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开创了个美好的天地,我们只有踏着先辈们的足迹,在*的指引下,发扬传统再创辉煌,才能无愧于*,无愧于尚义这片热土,才能无愧于祖国对我们的期望!

每一处地域的称谓,都与其特定的自然环境、社会背景、生活习俗息息相关。探究家乡名字的来历,从中了解家乡的历史,感受乡音、乡土、乡风,唤回温暖的文化记忆,凸显家国情怀。张垣方志近期梳理了张家口市及各县区名称来源的相关资料,以飨读者。

尚义县名称的来历及治所变迁

尚义县境内,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但境域古无定型。清雍正三年(年),张家口理事同知厅在乌里雅苏台(今乌良台)设汛防千总。管辖范围东至东汛西境朝阳村,西至大同府丰川卫,包括今县境南部、内蒙古兴和县一带、张北县南部。民国三年(年),县境改属兴和道张北县,直到设立尚义设治局。

尚义县名称的来历及治所变迁

尚义,尚既尊重,崇尚的意思,义即礼义、正义之意。尚义,乃寓崇尚礼义之意。因崇礼县与尚义县同时置设治局建制,故取崇礼、尚义之名。

20世纪30年代,宋哲元任察哈尔省主席期间,竭力提倡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警醒民众,垂为训条,通令遵行,并号召县长要“为民表率,应即行八德,以作倡导”。当时,以八德命名颇为盛行。尚义之名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民国二十三年(年)春,察哈尔省主席宋哲元和省民*厅长秦德纯巡视各县,路经大青沟,因是地居于张(北)、商(都)两县之间,相距各一百余里,行*设施多感不便,况且此地既是交通要道,又是商部县第二区之驻地,向以集镇繁华著称,遂有另设新治之议,回省后议决照办。将原属于张北县的二区、四区划出,置崇礼设治局;将原属商都县的二区全区和三区、五区的六乡十六村划出,置尚义设治局,后不久均改为县。尚义县当时所划入的土地共为三千八百八十一顷九十九亩八分,这就是尚义县名称的来历及建县的过程。

民国三十三年(年)6月中旬,伪尚义县公署由大青沟迁到南壕堑镇,将原属张北县的第二区并入尚义县,这样就形成了今天的尚义县全境,包括今县境南部、内蒙古兴和县一带、张北县南部。

尚义县名称的来历及治所变迁

尚义县的南壕堑镇在历史上为蒙荒地,清道光年间才开始形成村落。居民多由山西、内蒙古丰镇一带迁入。民国三十三年(年)6月中旬,伪尚义县公署由大青沟迁到南壕堑镇,并于民国三十五年(年)短暂改为南壕堑市,后复改为镇。关于南壕堑这个名称,历史上有三种说法:①鲜卑语,柔玄镇音转。不可考。②尚义在金界壕之南,故名。但金界壕未经尚义,与尚义无关。③清义和团运动时,天主教徒挖壕堑以御,但当时仍为冷兵器时代,此说法也不可信。尚义县档案史志局局长石尚德经过多年研究,认为南壕堑为蒙汉联合地名,意为“南方的老营子”,南为汉语,方位名词,由于放垦之故,蒙人北迁,所以这片地以南称。壕堑为蒙古语,意为老营子。

大青沟为尚义县第二大镇。清光绪年间开始形成村落。民国六年(年),巡防第四路统领杨兆林所属部队驻防时,曾大量修建营房,驻*开走后,这里成为了区公所驻地,民国二十三年(年)成立尚义设治局时,这里成为了局、县所在地。在镇四周围修建了土城墙和三个城门,城外四周坡顶筑炮台9座,后因年久失修倒塌。

绥远战役中的尚义

汇处,是华北平原与蒙古高原交界之地,是连接蒙古高原地区与中原的唯一要塞,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张家口这座城市重要的经济、*事、文化地位。翻开张家口这座城市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战争史,一处处声名远扬的昔日战场,一座座阅尽沧桑的要塞故垒,一段段气若长虹的长城古垣,诉说着从上古民族融合到解放战争最后决战期间50多场著名的战事,承载着历代前贤、爱国将领、仁人志士的丰功伟绩。不忘记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张垣方志按公元纪年梳理了曾在张家口地区发生的重要战事以及相关内容,以飨读者。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在张家口这块兵家必争之地发生了许多重要战役和事件。

绥远战役中的尚义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在同共产*进行和平谈判的同时,调集大批兵力向解放区进攻,其中,国民**第12战区司令长官傅作义调集所辖主力及收编伪*、土匪6万余人,首先夺占归绥,接着又连续侵占了武川、卓资山、陶林、清水河、凉城、集宁、丰镇、兴和等城镇及绥东、绥南广大地区,多次占领察北重镇南壕堑。其新编骑兵第4师、第35、第67、暂编第3*等部集结于丰镇至归绥的平绥路沿线,绥蒙伪*暂编骑兵第5师、第1旅分别在凉城、陶林等地,企图攻占张家口,控制平绥铁路(北平至归绥)全线,试图在国共会谈中,迫使共产*处于不利地位,并借此扩充实力。

年9月11日,中共中央*委电令聂荣臻、贺龙,命令八路*晋察冀*区和晋绥*区协同组织战役,以粉碎国民*的进攻,收复归绥,解放绥远地区。10月15日至12月12日,战役全面展开,这场晋察冀*区和晋绥*区部队主力对国民**进行的自卫反击战,史称“绥远战役”。

9月28日,尚义县**人员重新进驻南壕堑,但乡村远未牢牢控制,*权尚不巩固。从此开始了“我占城市,敌占乡村”的特殊时期。白天,是共产*的天下;晚上,是国民*的天下。国民*收编的伪*和土匪,组成骑兵先遣支队,昼伏夜出,四处活动,威胁着新生的红色*权。

绥远战役中的尚义

刘雪申一行进城后,执行上级“剿匪、反霸、恢复生产、安定社会秩序、改善人民生活”的指示,首先建立了尚义县县、区、村***团三级机关;同时建设地方武装——县大队、区小队,保卫抗战胜利果实,支援“绥远战役”。在大青沟、南壕堑设立了招兵处,招兵买马,收缴民间枪械。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县大队扩编了4个连(1个骑兵连,3个步兵连)。冯海义任专职大队长,郭三香任专职副*委。各区都建立了15人的区小队。武器弹药,一小部分是从地主家挖出来的,但主要是由察北专区提供的缴获自伪蒙疆*府和伪*的武器弹药。*马,一部分来自缴获的伪*权和伪*的*马,但主要是从民间购买的或向群众借来的。*马所需鞍辔,大部分由南壕堑、土木路、大青沟的铁匠炉打造。这支由地方武装和民兵组成的武装力量,为新生的人民*权开展各项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剿匪。察北地区历史上是土匪多如牛毛之地。日伪统治时期,更是依靠土匪实行统治,搞“以匪治尚”。因此,察北的土匪在抢劫财物的同时,还积极反共,带有*治色彩,号称*治土匪。尚义光复后,匪患成为各级*权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人民必须应对的一大祸患。不消灭这些土匪,人民*权就无法巩固,人民的生活就不得安宁,各项工作就不能顺利进行。

于是,以察北骑兵1团和3团为主力,尚义县大队和区小队相配合,尚义县开展了一系列剿匪斗争。其中年11月,在察汉淖一带围歼悍匪苏美龙、刘明一仗,歼灭骑匪余人马,震慑了整个察北,显示了尚义地区人民武装力量的日益强大。对于小股土匪,采取各区组织民兵配合县大队进剿的方法,打得土匪溃不成*。各村建立了民兵、群众团体,发动群众进行减租减息、征收公粮、购买*马活动,保证了“绥远战役”的顺利进行。

绥远战役中的尚义

为支援绥远战役,尚义青年踊跃入伍。多名尚义健儿参加了解放*正规*。为支援“绥远战役”,尚义县把多匹战马支援了西线解放*,装备了骑兵部队。在支前中,妇女们不甘示弱。妇女工作,首先是教唱革命歌曲。歌曲的内容主要有《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歌唱二小放牛郎》《共产*好》等。除了教唱革命歌曲以外,更多的是组织妇女为部队做*鞋、*衣。以南大井区为例,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组织妇女为部队做了两麻袋*鞋。中共基层组织访贫问苦,有谁家揭不开锅,就送去粮食和救济布。还组织互助组,协助县区“查田定产”。

当时,解放*部队频繁穿插运动,*支部及时组织*员、民兵,为部队设路标,当向导,送粮草,接应侦察员,对解放*提供了很大帮助。

尚义县第一次解放

年年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最后胜利的前夜。3月,中共冀察区委认为开辟察北的实际已经成熟。区*委决定成立开辟察北八县的地下工委,任命刘雪申为书记,宋昌山、宋致荣为委员。拟定了以尚义为立足点,逐步拓展,进而在整个坝上地区建立抗日根据地的计划。

5月,刘,宋3人来到小蒜沟,刘雪申为加快工作进度,只身到大青沟镇开展地下工作,策反日伪警察署长郝在安,暗地为刘活动提供方便,并使得郝在安最终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6月上旬,傅作义察绥挺进*副司令赵大义部高七子团到小蒜沟、宝满沟一带驻扎。20日,察南十三分区一团在察北工委书记苏克勤带领下与驻大土台村高七子团交火,活捉敌排长1名,缴获战马余匹。是日,中共察北工委成立,下设3个办事处:张尚办事处(张北、尚义),兴尚办事处(兴和、尚义)、尚万办事处(尚义、万全)。

6月下旬,中共察南十三分区一团主动出击,将赵大义部高七子团撵到坝上,控制了东起张北县班青囫囵、西至兴和县高庙乡沿坝头长50多公里、南到长城以北的大片山区地带。兴尚办事处主任李春林带领工作队活动在兴和县高庙子、尚义县南槽碾一带,广泛发动群众抗日,砸毁日伪高庙子乡公所,开仓放粮赈济百姓,烧毁高庙子公路大桥1座,切断日伪兴和到柴沟堡的交通。

尚义县第一次解放

7月中旬,冀察*区司令部以察南十三分区的5个骑兵连组成支队,由陈宗坤司令员率领前往察北地区,配合地方开辟兴和、尚义、万全3县工作。这时,日伪*惶惶不可终日,尚义县基干队长李振华哗变,缴大青沟警察队枪械向西逃窜,投奔傅作义。不久,日*又派出20多人的小分队来南壕堑维持局面,日伪“挺身队”队长郝继珍向日*表达了忠心,日*走后,8月11日,日伪挺身队长郝继珍哗变,哄抢日本大蒙公司物资,逃出南壕堑,成为四处流窜的土匪。

日本投降后,察北支队调往张家口,察北各地处于混乱的特殊时期。15日,刘雪申带领八路*骑兵连开进南壕堑。18日,苏*40余人乘*车开进南壕堑,与县*治处主要领导刘雪申等取得联系后,驱车直驶兴和县,把国民**石玉山部一个参谋长随车拉到尚义县,在苏*的监督下,国共两方签订协议,维持现行占领区域,不得发生*事冲突,共同抗日。翌日,国民*石玉山部背信弃义派兵强占南壕堑,因寡不敌众,八路*骑兵连暂时撤到土木路一带。

21日,察南十三分区察北支队1个团配合尚义骑兵连开进南壕堑,国民*石玉山部向西逃窜。9月6日,国民*傅作义派戈武城骑兵旅以晋察绥挺进*名义侵占南壕堑。10日,傅作义率国民*三十五*、暂编第三*、骑兵第四*及收编伪*共6万多人,进抵张家口外围柴沟堡和王官屯地区,晋察冀解放区*民奋起反击,将其击溃,乘胜收复尚义等地。

尚义县第一次解放

12日,尚义骑兵连在刘雪申带领下,开进尚义县城南壕堑,召开群众大会,庆祝尚义县第一次解放,并开仓放粮5万余斤,救济贫苦群众。

是月,建立尚义县人民武装委员会,战略转移时撤销,年8月1日恢复;建立抗日救国联合会工会和妇女抗日救国会,第二次解放后,分别改为尚义县总工会和妇女联合会。10月,尚义县各级**机关建立,开始办公,刘雪申任县委书记,李春林任县长,全县下设5个区。

尚义县第二次解放

年9月14日至10月31日,华北野战*杨得志、罗瑞卿兵团和杨成武、李井泉兵团,发动了察绥战役,共歼敌十六*,暂编第五*各一部及其他国民*地方武装计两万一千人,尚义县城敌人也弃城逃跑。

尚义县第二次解放

11、12两个月内,尚义呈无*府状态,敌人*权彻底崩溃,我方尚无来人接管。至年1月,察北地委、专署指示,于盛春(县委书记)、宫韶光(县长)、郭奉珍(宣传部长)等领导同志带领地方干部、县大队共70余人,接收尚义,稍加动员和准备,13日由张北(专署所在地)出发。

尚义县第二次解放

当时察北形势是国民**权及其武装力量已不存在,但零星土匪、国民*武装被我*打散尚未歼灭,他们到处游荡,骚扰百姓,也造成我方不便长驱直入。接收队伍第一天驻公会镇,第二天即14日到尚义境内大青沟,组建二六七联合区,并留下区委、区*府主要领导人,17日到博岱花村,18日进驻县城南壕堑,正式宣布尚义县人民*府成立并开始办公。年1月18日,为尚义县第二次解放日。

张家口境内民族——蒙古族

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共同体。自古以来,张家口就是中国北方各少数民族游牧和交融的地方。很早就有狄、戎、鲜卑、乌桓、匈奴、契丹、女真等民族在此游牧、定居生活。桑干河流域也是孕育北方各民族的摇篮之一,除汉族外,唐朝就有回族在此定居。13世纪,蒙古贵族统一中国,这里即成为蒙古族游牧地。在蒙古*队西征过程中,一部分原居住在西亚的撒马尔干人来张家口一带居住。元朝灭亡后,蒙古族逐渐后退。为防御以后的袭击,明朝在宣府大量屯兵,其中有不少的回族将士,明朝时还有从南方海路和西方陆路来中国经商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辗转来此留居后融入回族。17世纪,满族统一中国,张家口驻扎大量八旗兵。清朝中后期西北爆发陕甘回乱,为求生存,有些回族人逃亡到张家口。清朝时的张家口是北方陆路贸易商埠,回族善于经营,也有不少人因此来到张家口。总之,元、明、清的统一,奠定了近代和现代张家口民族以汉、回、满、蒙为主的格局。新中国成立以后,境内各民族团结相处,共同创造了张家口经济、文化、社会的繁荣。追溯张家口境内各民族的人口源流,对研究张家口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年,张家口市拥有2个民族乡(怀来县王家楼回族乡、沽源县大二号回族乡)和84个民族村(回族村34个,满族村26个,蒙族村23个,满蒙联合村1个)。年,张家口市除汉族外,共有42个少数民族成分。年,全市户藉总人口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94%。人口排在前4位的是汉、回、满、蒙,汉族人口人,回族人口人,满族人口人,蒙古族人口人。年,全市共有49个民族,户籍总人口人,其中少数民族48个,人口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82%。人口排在前4位的是汉、回、满、蒙,汉族人口人,回族人口人,满族人口人,蒙古族人口人,其他少数民族人。少数民族人口主要分布在全市12个县(区)的84个民族村和2个民族乡。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在人以上的县(区)是桥西区、桥东区、宣化区、怀来县和沽源县。张垣方志将分4期向大家介绍张家口市主要民族的形成。今天介绍蒙古族,欢迎大家在文章后与我们互动留言。

张家口境内民族——蒙古族

顺治元年(),清*入关,并迁都北京,标志着中国统一局面的形成。为了巩固疆土,清*府在全国各地和险要关隘驻防,特别在北京周围驻扎了大量八旗兵。张家口位于北京北部,东、西、北三面环山,是扼守京城的战略要地,有京城“北大门”之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据《八旗通志》(初集)载:“张家口等驻防,会典未设立年月,惟世祖(顺治帝)实录内载,顺治二年()正月戊子设张家口、古北口满洲章京各一员。六月甲寅增设古北口、张家口、喜峰口守关章京。是初设于顺治二年也。今职官照会典开载,而补记于其初设年月焉”。可见,清*入关后,张家口就是满洲章京驻地。康熙三十二年(),朝廷动支正项钱粮造八旗衙署31所,营房0间。乾隆二十七年(),改设满洲、蒙古协领各2人,佐领6人,防御10人,骁骑校10人,步*尉2人,笔帖式2人,八旗满洲、蒙古领催、前锋各40人,马甲人,步甲人,养育兵人,由察哈尔都统兼管。

张家口境内民族——蒙古族

伪蒙疆自治*府统治时期,张家口成为其*治、*事中心。德王德穆楚克栋鲁普、李守信等人从察盟、东盟和绥盟带来了一批蒙古人。同时在成立的蒙古*中招募了一批蒙古族士兵。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伪蒙疆自治*府随之解散,一部分蒙古族人就在张家口居住下来。

张家口历史上就是内蒙古与内地互市的枢纽。新中国成立后,为发展内蒙古与内地的商业贸易往来,内蒙古一些盟、旗、县纷纷在张家口设立办事处,有一些蒙古族就随之来到张家口居住。

张家口境内民族——蒙古族

张家口各县的蒙古族,大部分集中在尚义、张北、赤城、崇礼等县区的农村。这些蒙古族大致分两种情况:一是坝下赤城、崇礼的蒙古族,他们是当地世居的农民,村落多建于元、明两朝。如崇礼的乌拉哈达、喇嘛庙、察汗陀罗、把图湾、下耗沁、上耗沁等村。这部分蒙古族的语言文字早已消失,并早与汉族通婚,蒙汉通婚生下的子女一般都承认自己是蒙古族。二是坝上四县的蒙古族,都保持着语言文字和“养畜不耕田”的民族特点。这些蒙古族在距今大约八九十年前就在张家口地区定居,不再过历史上的游牧生活。这与康熙二十四年()建立“台站”有关。据尚义旧县志称:“台站,又称*台,始于清初。当时欲*机迅捷,更置*台,名曰六百里即此也。自张家口起,每越五六十里,设置一台,至外蒙古之库伦,凡四十八个台。每台设章盖一员、昆都一员、台丁十八名,专司投递公文及支应过路官员之类,复于张家口设驿传道以管理之。台站官兵,除薪饷外,并有随缺地亩,其数多寡各台不同。往昔公务繁杂,颇为忙迫。民国以来,外蒙古生变,台站职务乃成闲散,虽一切仍旧,并未裁撤,然实际情况已非昔比。所有饷项,已不能按期领发。而官兵人数,已不过虚有其名而已”。在张北县和尚义县境内共有台站五所,后来这些台站都变成了蒙民聚居村。张北有三个台站,尚义有两个台站。这些蒙古族都从事畜牧业,有大面积的草滩和牧场,三台有多公顷,四台有.67公顷,五台有.34公顷。新中国成立前,这些蒙民不属当地*府管辖,一直归内蒙古所管。年,原察哈尔省与内蒙古自治区划界时,在察北专署召开省专盟有关县(区)乡干部和蒙民代表会议时,才移交给张家口地区管理。

张家口境内民族——回族

最早来张家口定居的回族的确切时间已无从考证。从有关历史记载推断,大致可以追溯到唐朝贞观年间。据《涿鹿县志》记载,此时有来自西北的3户回族到此定居。又据《元史》载,成吉思汗西征始于太祖十四年(),在宪宗三年()旭烈兀攻陷巴格达后,蒙古贵族已先后征服了葱岭以西、黑海以东的大片土地,大批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迁移到中国。专造“纳失失”(为*队战士制作衣服的一种麻)的荨麻林(今河北张家口市万全区洗马林)匠局,就是窝阔台时期户回族工匠建置起来的,其中大部分是撒马尔干人,元朝称这些人为色目人,地位仅次于蒙古族。之后,张家口回族来源,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因屯*和屯垦居住下来。元末农民战争中有大量回民参加了推翻元朝统治的斗争。明洪武元年()八月,徐达、常遇春(回族)率*攻入元大都(今北京市),随即挥*北指,宣化西门外柳川河旁曾立一石碑,碑上书有“大明开平王常遇春尽卒处”。民国初年石碑为风沙掩埋。

据说常遇春曾率兵在这里与元*激战,得胜后因病死于柳川河畔,当时*中就有不少回族士兵。以后,明朝统治者为防御蒙古贵族的袭击,在此屯兵驻守,士兵中有许多是回族。明洪武四年(),为改变因战争造成的土地荒芜、人丁锐减的状况,朱元璋颁布法令移山后六州(山西省代县雁门关以北)人口到北京州县一带居住,补充人丁,开垦荒地,一部分回族流动到张家口居住。

燕王扫北期间(1年左右),“十八回王”助朱棣打天下。战争过后,河北村庄十毁八九,存之一二,张家口一带也遭到严重破坏。明成祖永乐年间为恢复河北一带经济,便让“十八回王”定居在河北南部。后来这些回王子嗣随明王朝迁都而北移,部分流落到张家口。宣化回民冯姓就是这么来的。冯姓中最早到宣化的是冯胜,他原来是明成祖手下的一位将*。这一时期来到张家口居住的大部分是*官或士兵出身,大平年间战争歇停,一些士兵解甲归田,娶妻生子,耕田经商,居住人口和聚居点逐渐增多。坝上回族大部分是清朝咸丰、光绪年间由陕甘宁各省迁来。光绪十八年()坝上大量开垦荒地,居住在陕甘宁各省的回民,由于人口较多,加之土地贫瘠,生活比较困难,有些人便告别了亲族,携儿带女,来到当时人口稀疏、土地比较充足的坝上草原寻找出路,定居谋生。

张家口境内民族——回族

因避难逃荒而来。明朝正德年间(—),陕西回民由于饥饿先后发生三次暴动。万历年间(—),西北大部分地区的人们又因饥饿多次举行起义。这些事件均造成回民大量迁移。在东迁过程中,有的回民就来到张家口。鸦片战争后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回民反清运动风起云涌,但由于清*府的残酷镇压都失败了,起义者为逃避官府追捕,遂隐姓埋名投往他乡。张家口新华街的回民有的就属这种情况。清咸丰十一年(),由于清*府的腐败,广大百姓无法生存,各民族纷纷揭竿而起,清*府下令官兵镇压各民族起义*。有一支回民队伍为了躲避清兵的报复,带领多户回民由陕西西安逃亡到尚义县境内的西城夭村定居下来。

张家口境内民族——回族

因经商而来。明宣德四年(),筑张家口堡(今堡子里),明万历四十一年()筑来远堡(今市圈)。张家口在这两堡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成为当时北方的贸易中心,旧有“东口”之称。由于张家口有着处于与内蒙古和西北联系的交接地带的优越地理位置,几经发展逐渐成为牲畜、皮毛等商品转运和集散地。张家口上堡回民原是陕甘河州一带马、丁、谷、郭等姓回民挑挑子、做买卖、钉盘碗的手工匠人,当时他们单身来到张家口,原籍虽有家眷,但因路途遥远便不再回去,就重新娶亲居住下来。上堡清真寺,就是一个姓苏的阿訇贩牛羊赚了钱之后号召回民捐资建造的。

他们到来的时间大约是在清康熙初年至乾隆年间(—)。现居住在宣化的回民也有一部分是此时从西北陕甘等地来的。尚义县三河城的回民是清代宁夏平凉一带的马贩子、羊贩子和赶趟子的做买卖留居下来的。这些回族定居后,就开始开垦土地,种植务农,修建家园。随着近处荒地的大片开垦,人口不断增加,为了生存和生产上的方便,一部分回族就迁到人烟稀少的地方开荒种地,像今日张北县的大河、西湾子、南号、西号、五号,康保县的大囫囵、兰家营子、米家营子、马家营村的回族,大部分是由尚义县的西城夭村迁移来的。建造的。

回民来张家口居住除上述几种情况外,还有的是几种情况交织在一起的。如桥东区土尔沟回民大部分属于京东回民,清朝末年或民国初年,他们原居住地生活困难,便举家迁到土尔沟,有的卖苦力,有的做小买卖,之后,人越聚越多,就逐步形成了回民聚居点。

张家口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家口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序号名称时代所在县区26蔚县关帝庙明蔚县27天齐庙明蔚县28蔚州古城墙明蔚县29故城寺明蔚县30沙子坡老君观明至清蔚县31蔚县重泰寺明至清蔚县32卜北堡玉泉寺明至清蔚县33重光塔明赤城县34宣化柏林寺明至清宣化区35佛真猞猁迤逻尼塔辽宣化区36鸡呜驿城明怀来县37昭化寺明怀安县38万全右卫城明万全县39洗马林玉皇阁明万全县40洗马林城墙明至清万全县41泥河湾遗址群旧石器阳原县42侯家窑遗址旧石器阳原县43澍鹫寺塔金至元阳原县44元中都遗址元张北县45土城子城址北魏尚义县46梳妆楼元墓元沽源县47九连城城址金、元沽源县48小宏城遗址元沽源县49长城汉、魏晋南北朝、唐、明市区、蔚县、赤城、崇礼、怀安、沽源、宣化、康宝、万全、涿鹿、怀来、张北、尚义张家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序号类别名称所在地1传统音乐竹林寺寺庙音乐阳原县2传统舞蹈蹦鼓子舞怀安县3打棍万全县4王河湾挎鼓宣化区5曲长城背阁阳原县6传统戏曲口梆子市本级7软秧歌怀安县8蔚县秧歌蔚县9二人台康保县10二人台张北县11二人台尚义县12赤城马栅子戏赤城县13曲长城木偶戏阳原县14高跷戏蔚县15万全秧歌戏万全县16阳原晋剧阳原县17蔚州灯影戏蔚县18曲艺戳古董张北县19张北大鼓张北县20干嗑张北县21干嗑尚义县22干嗑康保县23传统美术蔚县剪纸蔚县24左卫墙围画怀安县25传统技艺蔚县古民居建筑技艺蔚县26柴沟堡镇熏肉制作技艺怀安县27沙城老窖酒酿造技艺怀来县28莜面制作技艺张北县29青砂器制作技艺蔚县30民俗蔚县拜登山蔚县31三祖文化涿鹿县32打树花蔚县33九曲*河灯怀安县34九曲*河灯怀来县35胡家屯社火怀安县36马桥张北县张家口市旅游景区分布张家口市A级旅游景区名录序号等级名称地址14A桥西安家沟生态旅游区桥西区东窑子镇石匠窑村北24A崇礼万龙滑雪场崇礼县*土嘴村红花梁马场34A沽源塞外庄园沽源县平定堡镇44A张北中都原始草原度假村张北县郝家营乡中都草原54A怀来*龙山庄怀来县新保安镇于洪寺村北64A桥西大境门风景区桥西区74A蔚县小五台?金河景区蔚县长宁乡西金河口村84A赤城温泉度假村赤城县城西7.5千米94A沽源沽水福源度假村沽源县闪电河水库A沽源天鹅湖旅游度假村沽源县库伦淖A下花园鸡鸣山风景旅游区下花园区前堡村A三祖圣地——*帝城文化旅游区涿鹿县矾山镇水墨村西A张家口堡(堡子里)桥西区堡子里A蔚县暖泉古镇蔚县暖泉镇A蔚县飞狐峪一空中草原蔚县宋家庄南A崇礼翠云山度假村崇礼县西湾子镇东梁底村A张北安固里草原度假村张北县东商线A崇礼长城岭滑雪场景区崇礼县和平森林A宣化文化古城宣化区A张北野狐岭要塞*事旅游区张石高速张北南出口南行1千米A董存瑞纪念馆怀来县南山堡村A怀来容辰庄园怀来县小南辛堡镇小七营村A桥西水母宫风景区桥西区永丰堡村水母宫A中国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怀来县沙城镇工业街A怀来天漠旅游区怀来县小南辛堡镇小七营村A怀来永定河峡谷漂流怀来县官厅镇A沽源金莲山庄沽源县丰源店乡A尚义察汗淖蒙古大营尚义县大营盘乡五台蒙古营A崇礼塞北滑雪场崇礼县四台嘴乡喜鹊梁A崇礼小龙泉度假村崇礼县驿马图乡三叉村A张北中都游牧源度假村张石高速张北北出口西行2千米A张家口蒙古大营塞北管理区东行5千米A阳原县泥河湾小长梁景区阳原县大田洼乡A张北县水云间假日会馆张北县二泉井乡*盖淖水库北侧A万全云松雾柳庄园万全县膳房堡乡东国道旁A张北伊利乳业工业园张北县工业园区A崇礼冰雪博物馆崇礼县冰雪文化新区

尚义县境内自然风貌南北迥异,以坝缘为界,坝上地区天空湛蓝而高远,浮云洁白又飘逸;坝下地区峰不高而石奇,壑不深而泉清,长城盘旋,茂林蔽日,鸟鸣枝头。

这里的夏季无暑,清凉宜人,7月平均气温摄氏24度,全县林草覆盖率达到了70%,到处绿草青青,流水潺潺,清新的空气,充足的阳光,村村是画,步步皆景,青山环绕着绿水,透露着一派水墨丹青的韵味,其美,在于浑然天成的和谐,描绘出一幅清丽的田园画卷,是气净、水净、土净的“三净之地”,也是名副其实的“深呼吸小城”。

自驾游路线指南

1、自助出游

北京出发:京藏高速-兴巴高速-S

天津出发:京津高速-京藏高速-S

内蒙古出发:京藏高速-兴巴高速-S

石家庄/保定出发:京昆高速-兴巴高速-S

尚义的历史,大部堙埋于*沙白草之间。

一、关于“且如县”

西汉王朝建立后,因袭秦代制度,实行以郡县(国)为主的行*区划制度,于今河北、山西北部设立代郡。代郡的建置,始于秦代,时有居民户,人口人。代郡共辖18县,即:桑乾、道人、当城、高柳、马城、班氏、延陵、犴氏、且如、平邑、阳原、东安阳、参合、平舒、代、灵丘、广昌、卤城。在“且如”条下,有以下注释:“于延水出塞外,东至宁入沽。中部都尉治”。于延水即今东洋河。

这便是《汉书》中与今尚义直接有关联之处,见于《汉书?地理志第八下》。且如故城,据考证位于今内蒙古兴和县南湾乡古城村。说明且如其地,大体辖今尚义、兴和各一部分。

北魏时,且如尚存,时为“沮洳城”。《魏书》有拓跋嗣行幸沮洳城的记载。可惜,这座多年的古城毁灭于北魏末年的战火硝烟之中。
  

二、关于“柔玄镇”

北魏时,为抗御北方柔然族的侵扰,于东起今河北省张北县,西至今内蒙古河套一带,设立了6个*镇,派镇兵把守。当时,于今尚义、兴和间设柔玄镇,为重要*镇之-。据考证,柔玄镇故址在今内蒙古兴和县台基庙东北。

起初,镇将的选拔,多出高门子弟,大多受到朝廷的重用。但在迁都洛阳后,“边任益轻,唯底滞凡才,出为镇将,转相模习,专事聚敛”,终于引发了大规模的“六镇起义”,兴盛一时的六镇转眼间化为一堆瓦砾(参见《魏书》、《北史》,下同)。

以下为柔玄镇大事记:

△公元年10月,北魏征服敕勒,“列置新民于漠南,东至濡源,西暨五原、阴山,竟三千里”。濡源,即今河北省沽源县金莲川一带。

△见于史籍的首任柔玄镇司马,是拓跋瑰。他是北魏皇室的子孙。

△延兴四年(年)十二月,吐谷浑起义失败,义*或牺牲,或被分配于柔玄、武川二镇。

△太和十二年(年)五月,孝文帝诏六镇各修水田,通渠灌溉。这是本县最早的水利记载。

△太和十八年(年)八月,孝文帝巡幸柔玄等四镇。

△柔然大饥,由首领阿那瑰率领,相率入塞。北魏王朝派皇族元孚慰劳阿那瑰于柔玄、怀荒二镇间。柔然扣留元孚,后放归。

△延昌二年〈公元年〉二月,六镇大饥。北魏*府开仓拯瞻。

△孝昌元年(公元年〉八月,柔玄镇人杜洛周(一作吐斤洛周)率众在上谷(今河北怀来)起义,年号“真王”。

关于柔玄,《尚义县志》上有几处错讹,今据史予以修正:

①《尚义县志?大事记》:“正光五年(年),北魏柔玄诸镇改为州”。史实是,尚书令李崇上议“改镇为州”,“朝廷未许”。后来到肃宗时,遣*门郎郦道元为大使,“欲复销为州,以顺人望。会六镇尽叛,不得施行。”(《魏书?广阳王传》)

②《尚义县志?大事记》:“延兴三年(年)十二月柔然侵柔玄镇,二部敕勒应之。”史实是:“柔玄镇二部敕勒叛应之”(《魏书?高祖纪》)。一字之差,谬以千里。 

三、关于“威宁”与“咸宁”

威宁,金置县,属抚州路,故址在今内蒙古兴和县台基庙小土城。元属兴和路。

现在,史学界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元代我们这一带为“威宁”县,另一种观点认为时称“咸宁”县。这一点,从元代灭亡后即有争议。

赞同威宁的主要论据是《元史校勘记》,该记引用《考史拾遗》一书,认为“《金史》,抚州有威宁县,永安二年以抚州新城镇置。元之兴和路即金抚州,则咸宁乃威宁之论信矣。”又以《元史?卷五》中统三年十一月戊申条有“升抚州为隆兴府”、“割宣德之怀安、天城及威宁、高原隶焉”为据。再有的依据就是《元史?刘伯林传》、《元史?石抹狗狗传》均作“威宁”。

笔者赞同“咸宁”的观点,理由是:

①《元史?地理一?兴和路》:“兴和路……领县四:高原、怀安、天成、咸宁”。《元史?卷五》:“(中统三年五月甲申)西京、宣德、咸宁、龙门霜”。原著均作“咸宁”。《元史》修撰于明初,离元亡不远,其所依据的史料,应该是最权威的,也是最可靠的。

②《刘伯林传》、《石抹狗狗传》,也只说今县域在金末称“威宁”,这与其在元代称“咸宁”并无矛盾。 

③《兴和县文史资料》第2辑所载常谦同志一文,披露兴和县文保部门曾对大青山区进行文物普查,发现大青山摩崖石刻中,有“□大元间兴和路咸宁县”的古迹。元人刻石,当然不会搞错自己所处的位置吧? 

综合以上史料:今县境在金代称“威宁”,在元代称“咸宁”。由“威”改“咸”,反映出金、元两代的不同气度。威即“威风、威力”和“害怕,使……害怕”之意,“咸”即“全,都”之意,“宁”即“安宁”。元朝建立之初,于中统三年(1年),调整了某些行*区划的设置,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当时,忽必烈在位,元的势力如日中天,摧枯拉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真是四夷宾服,天下归一。地名是大地的座标,历史的眼睛,改“威宁”为“咸宁”,正是历史的必然,时代的产物。

大青山属阴山余脉,是一座值得大书特书的历史文化名山。

先秦时为梁渠山(《山海经》),东汉时称弹汗山(《后汉书》),北魏时呼东木根山(《魏书》、《北史》),又称七宝山(拓跋代国祭祖摩崖石碑碑文),元代谓大南山(拓跋祭祖摩崖石碑元代碑文),清代始称大青山(《大清一统志》),这已为史家所熟知。

《山海经》以“梁渠之山,无草木,多金玉。修水出焉,而东流注于雁门”一段文字传诸后世,是我们今天所见大青山、东洋河最早的文字记录。

东汉桓帝时,檀石槐统一鲜卑各部,其单于庭立于弹汗山、歠仇水上。《魏书?序纪》云“宣皇帝讳推寅立。南迁大泽,方千余里,厥土昏冥沮洳(即且如,西汉武帝时尚义始属代郡中部都尉治且如县)”,记述了鲜卑拓拔部东乡西迁的一段往事,今南壕堑南10公里大青山巅西麓的“北魏早期祭祖摩崖石碑”碑文便为明证。

汉魏之际,北魏始祖力微率所部北居大青山麓的长川(今内蒙古兴和县团结乡土城子村)十数年,生聚力量重振拓跋鲜卑。可见大青山在鲜卑民族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无可动摇的。

田余庆先生在《拓跋史探》中考证:平文帝二年(年)纳刘虎从弟刘路孤之降,处之于东木根山之地。路孤就是后来居于代北的独孤部刘库仁之父,独孤与拓跋世婚,独孤源自南匈奴铁弗部,时称乌桓独孤,与后来建大夏都统万的赫连勃勃同源。

平文帝五年(年),桓帝祁后为使己子取得拓跋君位由参合陂北境入东木根山,突袭疏于防范的平文帝,至其“暴毙”,引发大动乱,《序纪》谓拓跋“大人死者数十人”,史称“平文之难”。

东晋太宁二年(年)祁后子惠帝贺傉临朝,《序纪》谓“以诸部人情未悉款顺,乃筑城于东木根山,徙都之”,即就平文、路孤曾驻之地东木根山筑城立都为守。

惠帝同母弟炀帝纥那即位后继续以东木根山为根据,直至年受后赵攻击迁于大宁(今张家口市高新区附近)。

大青山无疑成为鲜卑拓跋部的“龙兴之地”,见证了拓跋部野蛮孕育文明的历史。

十六国纷繁的历史,拓跋、宇文、慕容、独孤、贺兰、乌桓诸部互动、争锋的历史活剧也曾在这里上演。公元年拓跋珪在牛川(即长川,今尚义、兴和交界处大青山附近)大会诸部,即代王位,复建代国,建元登国。

拓跋珪在牛川大封部落首领及亲贵,代国的中央机构和权力中枢基本形成,一个复兴的奴隶制国家在漠南草原、大青山麓重新崛起了。四月,拓跋珪改称魏王,后谥道武帝、太祖,国号“大魏”,是为北魏建国之始,也把中国历史带入了北朝。

今县境始属北魏,更是北魏走出代北,开拓更高文明的重要成长空间。察汗淖是历史名湖,北魏时称漠南盐池,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等多位皇帝曾巡幸该地域。之后,长川、牛川、于延水、柔玄镇、漠南盐池在北魏历史上成为重要的地理标志和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而永载史册。

拓跋鲜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将北方草原地带与中原农耕区域融合在一起的北方草原民族。

北魏王朝的强盛使“拓跋”一词声名远扬,同时或稍后的波斯、拜占庭等地即以此称呼中国,直到金元之际,中亚还把汉人叫做“桃花石”,该词也来自于“拓跋”。

从历史渊源来看,尚义无疑是拓跋鲜卑的龙兴之地和祖地之一。

容器做出来是要干活的,平时还得维护。家乡是个宝,回来来建设它。有点儿乡音的味道,喜欢??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尚义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