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礼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聆听民国middot沉沙戴应观这时文
TUhjnbcbe - 2021/7/17 0:51:00
北京中科高效抗白个性施术 https://hn.qq.com/a/20161116/037913.htm

聆听民国·沉沙

查士元:国家只要有一个标准,个人我主张绝对的分散。

聆听民国·沉沙

查士元(简本)

聆听民国·沉沙

严绂葳:是梦是真真是梦,未应说梦是痴人。

聆听民国·附录

东吴大学学校建设、社团及报刊大事记

聆听民国·沉沙

罗叔和:农村为化作我们的乐园

聆听民国

年汇总

聆听民国

年汇总

那年那些梦——《,聆听民国》

戴应观

浙江杭县(今属杭州市)人。

年,戴应观出生。

(玉梨生注:戴应观生年据其讣告(年,刊于《教育通讯》复刊3卷7期)推算。)

92年,戴应观翻译美国教育家斯达奇的《教育心理的实验》,年由商务印书馆发行,被编入“尚志学会丛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邓萃英为该书作序,序文中指出戴应观当时身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研究科”,结合讣告,知戴应观在此处获学士学位。而在戴应观自己的《译者序》中还提到该书的翻译得到张耀翔、钱玄同两先生的帮助。

(玉梨生注:尚志学会

清末官立学术团体,成立于清宣统二年(90年)六月。主要人物有梁启超、范源廉、林宰平、张东荪等人。之所以成立这个学术团体,是因为那时候的梁启超对于*治逐渐感到厌倦,因此与友相约从学术教育上给国家打下基础。

按《邮传部员外郎陈家瓒等为创立尚志学会事致民*部呈文》,报请批准成立学会的人员有:

邮传部员外郎陈家瓒,内阁中书朱绍濂,翰林院编修洪镕、*德章、检讨虞铭新,外务部郎中长福、主事林志钧、嵇镜、孙志烜,七品小京官黎渊,吏部主事吴炳枞,七品小京官陈高第,度支部主事周宏业,礼部司务曾载帱,学部郎中范源廉、员外朗胡玉缙、主事何燏时、陈宝泉、路孝植、秦锡铭、司务朱联沅,七品小京官靇厚,一等书记官白作霖,二等书记官陈嘉会、伍崇学,奏留学部行走应封宗室恒钧,奏留学部行走中书科中书王章祜,陆*部同正参领陈榥、炮兵科副*校史久光,法部七品小京官周果,农工商部主事张奎、顾德邻、赵连璧,前邮传部主事姚华,大理院正六品推事江庸,地方审判厅推事李维钰,直隶候补直隶州知州傅汝勤,分省即用知县王永炅,法*科举人王恺宪、戴彬,商科举人陈福颐、潘承福,医科进士王焕文,直隶举人籍忠寅,游学英国利物浦大学毕业生俞同奎,日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生毛邦伟、谈锡恩,岩仓铁道学校毕业生舒群,法*大学毕业生刘诚等。

按《内城各项集会结社清册》,其首事人为学部郎中范源濂,有入社人数一百一十五人。按《尚志学会章程》,其会员标准为:本国男子,年在二十岁以上,合于左列资格之一者,得为本学会会员:甲、在外国学成归国者;乙、在高等以上学堂毕业者;丙、学望素著能尽力于本学会者。

其宗旨是推进国民教育,组织学术著作出版,促进中国科学发展。学会设会长人,总务干事2人,文牍干事2人,会计干事2人,庶务干事2人,附设尚志学校,丛书及杂志编译处。会长江庸。抗战前有工作人员2人,每年经费元。该会地址在原北平和平门内顺城街四十八号。

尚志学会成立后,主要事迹有:

第一,据冯友兰回忆,当时的尚志学会曾请许多国外学者名流来中国,进行文化交流。在“五四”运动的时候,他们约请了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和英国的哲学家罗素到中国讲演。

第二,成立新的学术研究机构。为纪念范静生,尚志学会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合作设立了静生生物调查所,被毛泽东誉为“中国生物学老祖宗”的学者胡先骕就曾在那里主持科研工作。

第三,跟商务印书馆合作翻译了许多学术名著。梁启超与商务印书馆的张元济是老朋友,尚志学会当时与商务展开密切合作,从98年开始策划了《尚志学会丛书》,他们以丛书形式,先后推出了一系列对指导中国社会极具作用的国外学术名著。出版的科技著作有:《生物之世界》、《科学之价值》、《生物学的人生观》、《爱因斯坦氏相对论及其批评》、《相对论原理及其推论》、《原子新论》等。

附:《尚志学会序言》

国家之强弱,视乎国民之有无责任心及其责任心能否普及于社会而已矣。盖国家为纵,社会为横,国家者,系以高临下之制,其为事也,贵乎统一。职在提倡经营之事业,究为有限,而收效亦较迟。社会者,有同力合作之益,其为事也,起乎一隅,利在推广。经营之事业,实属无穷,而收效亦恒速。是故国家有国家之事业,社会有社会之事业。社会事业,即所以补国家事业之不足,二者并举,则国亦强,未有仅恃国家经营而社会事业全付阙如能长保其国者,亦未有社会各种事业发达而国家仍不强者也。窃尝就世界各兴盛之国考厥由来,而知其人民事业伟大,恒超过*府势力且千百倍。入其境,公司林立,工厂环列,经营之广,及于数州,规模之大,可埒一国。其公共事业,若教育团体所造之学生,若市*,若慈善团体所养之贫民、工人,辄以万计,若红十字会,有病院,有病院船,其效用显于战时,其救恤及于异国。以至宗教中所设之学堂及病院,更不分畛域,极力推行。其财产亦多达百兆以上。凡诸事业,论其大者,皆非一弱国*府所可企及。人第见各国财力之雄富,士马之精妍,国家一切事业之振兴,以谓强国之本,即专在是,而不知其后援,仍在于社会事业之展拓,国民皆各自分途效力,无俟于*府之驱策为也。盖惟国民于社会应为之事,能各自负其责任,则*府更得以有限之财力,专注于国家急须创办之特别事件。是不仅可以补助国家行*之缺,更可以增长国家行*之力。此现时各国*府所以奖励之唯恐不及,而国民亦相与趋之若鹜。曩者西班牙、荷兰,当全盛时代,其*府势力未尝不强,而卒蹶于英人者,正坐昧此。夫国家当全盛时,无国民事业以为后援,犹且不免衰败,矧积弱之国乎?吾国社会事业,如善堂、水会等事,行之已久。近年以来,捐赀兴学、创办实业者,亦不乏人,而或以会员过少,经费难筹,或以办理非人,弊端日出,或以限于所见,不知与世界学问争短长,以力求推广,故终无大效,而国之危迫,则日甚一日矣。忧时者,乃群咎*府之失策。夫*府诚不能辞其责,而环顾吾人,其所以自为社会计者,究于何者为已尽其责,乃哓哓然日以责人,将吾人所应为而*府并不禁吾人以为,且希望吾人速为之者,几尽诿而弃之,是亦犹是不负责任焉而已矣。窃思吾国今日社会,待办之事甚多,种种科学尚未发达,未必尽能应社会事业之求,而留学东西毕业专门者及毕业本国高等以上学堂者,其数亦实千百,其他士大夫之富于学识及经验而又热心国事者,亦时有其人,徒以未谋合群,终苦坐叹,甚为可惜也。同人等不揆梼昧,特于京师设立学会,详定章程,颜曰尚志。集各种学科之人于一堂,专以研究学问、兴办社会公益事业为宗旨,而不涉及*治。盖欲置吾人于社会纷扰之中,以自观其立志何如耳。帷创立伊始,力尚棉薄,所愿共矢苦心,持以毅力,举办虽有次第而效力必求推广。海内闳达倘谓不谬,更加提挈以维持之,则尤本会之所颂祷已。张耀翔(—),湖北汉口人,曾留美获心理学硕士,回国后从事心理学教学以及实践研究,先后担任多所大学心理学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是中国最早传播西方心理学学者之一、中国心理学会的奠基者。

年2月23,日生于湖北省汉口市,自幼家境贫寒,其父以教书为业。张耀翔幼随父读,后入文华学校。0岁时失去双亲。

93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

95年,清华毕业,由校保送赴美留学。初入麻省安麦斯大学。

96年,转入哥伦比亚大学,获心理学硕士学位。以题为《中国古代学者关于“性”说的介绍与剖析》论文参加博士学位考试,适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陈宝泉赴美国考察教育,聘其回国任教。

年,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授普通心理、实验心理、儿童心理、教育心理等课,并每年利用暑假进行学术演讲,足迹遍及南京、武汉、开封、天津、太原、济南、哈尔滨、长沙、杭州、福州等地。其《心理测量》一文,时论为测验运动在中国的第一声。

同年,张耀翔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创立了心理学实验室,这是中国最早建立的心理实验室,张耀翔也是中国应用心理测验较早的学者。

92年夏,应邀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所办暑期教育讲习会,讲授“教育测验”和“教青统计”课,历时40余天。会后由学员发起成立“中华心理学会”,被推为会长兼编辑主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改为国立北京师范大学,兼任教育研究所(即研究生院)主任。筹办心理学会和《心理》杂志,先后发表《中国学者心理学之研究》等29篇文章。

年,张耀翔在北京进行了一次近千人的民意测验,这是中国民意测验的开端。这次民意测验涉及多方面内容。

年夏,与李大钊、梁启超等发起非宗教同盟,破除迷信,提倡科学。

年,与陆志韦、谢循初等合译《年心理学》一书,由北京文化出版社印行。

年,应上海大夏大学校长欧元怀之约赴沪任教,后又兼南京大学教育系主任,往返沪宁,轮换授课。并受《生活周刊》主编邹韬奋之约,在该刊发表《厌世心理》一文,轰动一时,其名被列入美国《世界名人录》。

年,辞去南京大学教职,在上海暨南大学和大夏大学任教。

93年,为商务印书馆《教育大辞书》特约编辑。后在《教育丛刊》发表《改造汉字刍议》,提出中国文字改革。同年秋,兼任暨南大学教育系主任,课余为编写《中国心理学史》搜集资料,达0余年,惜未成书。

年,任暨南大学教务长,有人劝其加入国民*,被拒绝。

年秋,因在暨大新生考场制止考生作弊,遭到干涉,愤而辞职,经校方多次挽留,始允仅任教授一席。

年,从事整理编写《心理学集成》一书,约80余万字。

同年,张耀翔发表了《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史略》并提出了九条著名的建议:()发扬中国固有心理学关;(2)恢复各大学原有心理系或教育心理系,酌设心理学院及心理研究所;(3)编纂中国心理学辞典;(4)奖励实验;(5)每年公费留学生中设心理学名额;(6)多介绍西洋心理学名著;(7)多从事创作及专题研究;(8)创办分科心理学杂志;(9)竭力提倡应用心理学等九项建议。

94年,暨南大学西迁贵州,在私立沪江大学任教,并在私立大夏和华光两校兼课。

年,应中华书局之约,编撰《儿童之语言与思想》一书。

年8月,日寇投降,抗战胜利后,仍回暨南大学、复旦大学任教。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复旦大学教育系教授。

95年,随教育系调整至华东师范大学,同年冬至安徽宿县参加土地改革运动。

年,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兼工会主席。

年,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兼心理学会上海分会理事。

年7月9日病逝,享年72岁。)

92年8月,戴应观任中华心理学会干事。

年月,戴应观在中华心理学会机关报《心理》创刊号发表《幻想之心理》。

(玉梨生注:中华心理学会

92年8月,南京高等师范组织暑期教育讲习会,临结束之前,有许多学员认为心理学与教育有莫大重要关系,因而签名发起组织“中华心理学会”。并且征求了多位心理学教授参加。在南京高等师范临时大礼堂举行了成立大会,通过《中华心理学会简章》,在会上推选了张耀翔为中华心理学会会长兼编辑股主任,陈鹤琴为总务股主任,陆志韦为研究股主任,廖世承、刘廷芳、凌冰、唐钺为指导员,邰爽秋、吴定良、戴应观、胡昌才为干事。会上决议总务股和研究股的办事处设在南京高等师范,中华心理学会总会和编辑股办事处设在北京高等师范。当时,中华心理学会就在北京高等师范的心理学实验室办公,中华心理学会会刊——《心理》也在这里编辑。

92年9月,张耀翔开始在北平,一方面组织学会会刊编辑部(主要为教育研究科的学生,相当于现在的研究生,年龄较大,具有一定教学经验与办事能力),一方面联系上海中华书局印刷发行。经过四个月的筹备,年月,我国第一种心理学杂志——《心理》出版问世。这也是东亚的第一种心理学杂志(日本过了一年以后才有这种专门研究心理学的杂志出版)。《心理》杂志的内容分类有:普通心理、实验心理、动物心理、儿童心理、青年心理、社会心理、变异心理、心理学史、各家心理、应用心理、教育心理、智力测验、教育测验、心理界闻等类。当时《心理》杂志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共出版4期,发表论文50余篇,二千余面,约40万字。

中华心理学会自成立后,开展活动不多。年冬,总会在北平中山公园“来今雨轩”召开过一次会议,到会者余人,曾决议在各省成立分会。此外,还举行过学术演讲,如年6月曾请梁启超演讲《佛学心理学浅测》(从学理上解释“五蕴皆空”);又如年曾有苏联心理学者叶尔绍夫介绍“俄国心理学最近之发展”。

中华心理学会会员每年都有增加,最盛时达人,其中大学教授20人,中学教职员52人,其余皆为专科及大学学员。会员每人每年交会费2元,会刊《心理》杂志主要靠会费和私人捐款,维持数年,由于经济困难,时局不宁,书局营业受影响,刊物不能按期排印,终不得不在年停刊,中华心理学会随着《心理》杂志的停刊也没有任何活动了。

93年暑假,有郭一岑、艾伟、郭任远、沈有乾、吴南轩、陈鹤琴、陈选善、董任坚等心理学界人士又曾经发起组织过中华心理学会,并在上海开了一次筹备会,大家拍照留念。后因“九一八”事变,筹备负责人无暇顾及,中华心理学会没有恢复。)

年7月,戴应观在《心理》卷3期发表译著《动物智能》(亦名《动物之联合作用之实验研究》,原著者为桑代克)主要介绍试验用其之说明,试验猫用之箱及对猫的试验。

年,戴应观“出现”在《朱自清日记》:

年9月22日:昨本定今日赴春晖,因昨晚绶青有电话来,云倪有问题,嘱我缓去,免得难为情。

(玉梨生注:倪应是倪文宙,年9月,倪文宙任上虞春晖中学主办的刊物《春晖》出版主任。9月23日,朱自清被聘为春晖中学国文教师,同时被告知倪文宙“已经去了”。0月,朱自清正式接任《春晖》出版主任。聆听民国·中华书局

倪文宙:奴隶有翻身之日,奴隶化的中国人,自也有翻身之日。)

我与绶青等谈,以为到春晖去有嫌疑,戴应观说有何嫌疑,只难为情而已;我真是小信的人!

(玉梨生言:据此一句“只难为情而已”,可体会到此时的戴应观的心直口快。同时据此情景,戴应观此时应已经从北平高等师范毕业。)

年0月25日:下午敏行、应观、经往吾家。

年月4日:晚又应酬(晤戴应观、孙同光)。

年0月,戴应观作为教职员代表参与宁波女师风潮的解决。

(玉梨生注:

宁波女子师范学校,即今宁波市第二中学之前身,其建校史可上溯至北宋。

北宋公元年(庆历七年)鄞县县令王安石设县学于竹洲,邀请浙东理学名家楼郁(“庆历五先生”之一)在此讲学,开创浙东理学之先河。

南宋公元83年(淳熙十年)著名*治家、词人史浩(曾于孝宗隆兴元年、淳熙五年二登相位)筑“真隐馆”于竹洲,孝宗御赐“四明洞天”匾额。次年,与魏杞、汪大猷同创月湖诗社。

南宋公元84年—89年(淳熙年间)四明学派(代表人物为杨简、袁燮、舒璘、沈焕,亦尊称为“淳熙四先生”)以月湖为学术圣地。沈焕主讲于竹洲书院,袁燮主讲于城南书院(今月湖竹洲岛上),杨简主讲于碧沚书院。期间,沈焕及弟沈炳与金华吕祖俭还于竹州岛上共同创办了“沈端宪讲舍”,亦称“三先生书院”。

清公元年—年(乾隆年间)清代学者、文学家——“史学大柱”全祖望治学竹洲,重建“三先生书院”。

清公元年(光绪五年)宁波知府宗源瀚建辨志书院(辨志精舍)于月湖竹洲。书院分设汉学、宋学、史学、舆地、算学、词章六斋,前四斋为传统文化,后二斋包含西方文化,走出了宁波教育近代化的第一步。

清公元年(光绪二十八年)宁波知府高英将辨志书院改为南城小学堂,次年停办。

清公元年(光绪二十九年)邑人林松堂、戴鸿祺在竹洲南城小学堂旧址创设觉觉学会,并于楼厅北建师竹楼。

清公元年(光绪三十二年)改觉觉学会为崇正小学堂。

公元92年(民国元年)3月8日,由宁属六邑人士创立的宁属县立女子师范学校宣告成立,并正式开学,这是宁波第一所女子师范学校,也是在竹洲创立的第一所正式学校。学校开设数学、生物、理化等课程,采纳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内容,书院制度完全转型为近代学校制度。女师学制五年。

99年5月7日,女师代表陈华清、支光瑜、沙克*、裘公皎等人参加“宁波学生联合会”。女师成立学生自治会——“自觉会”,会长为张珠。

年6月2日,女师成立学生协会,陈修良任会长。

年2月,女师停办。

年3月,中共宁波早期领导人杨眉山先生以女师、启明和培英学校为基础,在湖西竹洲创办中山公学,并任校长。开始男女同校。

年7月,宁波市教育局长杨菊庭决定在竹洲办宁波市立女子初级中学,即宁波市立女子中学。

年,宁波市立女子中学在学制上由“师范科”改为“初中普通科”。在市长罗惠侨的提议下,市立女子中学添设“高中师范”科。

93年,宁波市立女子中学校名改为鄞县县立女子中学(俗称竹洲女子中学)。

年0月,鄞县县立女子中学重新大修,蒋介石、金廷荪、杜月笙、陈布雷等赞助最力。经此改扩建,竹洲岛上开始出现西式楼房。

年,日*空袭宁波,宁波城区沦陷,女中向农村疏散。8月,鄞县县立女子中学将学校迁到鄞西林村资福寺。

94年4月9日日寇侵占宁波、奉化一带,宁波沦陷,女子中学停办。

94年秋宁波城区被日伪控制。月湖竹洲原县立女中旧址上设公立浙东中学。次年8月,迁广仁街,改称鄞县县立中学

年月女子学校与商业职业学校和乡村师范学校三所学校联合成立鄞县县立临时联合中学。汪焕章为校长。后来私立甬江女中部分学生在沈贻芗率领下也加入。

年3月日鄞县县立临时联合中学在宁海龙宫村正式开学,分初高中普通科、高中师范科、简易师范科、高级商科暨师范科附属小学等。

年5月因日*侵袭,联中先后在新昌县属方口、儒岙附近的清凉寺、屋溪、天会山华顶寺、天兴庵和耕耘庵授课。

年8月、9月联中择定宁海前童为校址,并先后于县境之东钱鄞西二区设立分部各一所,创设校歌,由汪奂伯作词,并规定四月二十一日为校庆日。

年由地方人士办的私立明州中学改名为私立器贞中学,迁入月湖竹洲岛,原女师学监胡哲显(又名达夫)任器贞中学校长。

年春“联中”从前童迁到宁海城南郊跃龙山明代大儒方孝孺的读书处,联中荣膺浙东最高学府之称。

年秋,原联中汪焕章校长调任县文献馆,倪维熊(《宁波日报》主笔)接任校长,仍在跃龙山开学,并在县境东钱区塘头乡增设简师分部。

年6月下旬因日*从福州过温州向北窜逃骚扰,鄞县联中被迫紧急疏散,只留部分员工迂回于山区乡间。倪维熊校长卸任,汤冠英接任校长。

年8月下旬日本投降后,联中重回跃龙山。

年9月,联中先由宁海移鄞东陶公山。

年9月8日联中移入县城,并暂借前私立三一中学旧址为高初中普通科、高商科校舍,前县立女子中学旧址为师范科校舍。鄞东、西之第一、二分部亦奉令并入本校,仍由汤冠英先生为校长。

年0月“联中”迁回宁波,学生猛增到余人,教职工近00人,规模空前。

年月“联中”解体,建立“鄞县县立中学”和“鄞县县立师范学校”,鄞县县立中学校长由县长徐志道兼任。

年9月鄞县县立中学迁回竹洲。校长由吕志铎担任。学校既招公费生,也招自费生。校训为“诚爱勤朴”。

年3月2日下午蒋介石偕蒋经国视察了自己曾经捐款修建的鄞县县立中学,称赞鄞县县立中学是全国第一流的县级中学。

年6月宁波市首届学生代表会召开并宣告成立市学联筹办会。鄞中学生罗精奋被推选为市学联筹委会常委。

年至,学校名为“宁波市市立中学”。

年,浙江省教育厅定“市中”为重点中学。

年,学校更名为“浙江省宁波市第二中学”。

年,宁波市少年体校划归宁波二中领导。

98年,宁波十一中学高中各班划归宁波二中。

5年,学校被评为浙江省一级重点高中。

(屠呦呦先生年转入宁波市市立中学读高三。)

《申报》对这次宁波女师风潮进行了三次报道:

宁波女师风潮之扩大(年0月日27—7)宁波女子师范校长施竹晨因奉省命,令学生补考,并解散该校学生协助会及严令学生不准加入非学术运动。该校学生因自五卅停课后,多有加入爱国运动,而几无一自修合格者,故一致罢课,反对上列条件。后施校长即将为首五人斥退,其余学生严令昨晨上课。学生联合会特派代表前往请愿无效,该会随于二十七晚开会,议决集合校全体学生再去请求。昨(二十八日)上午,学生往女师者有启明、效实、四中、中工等校,及该校离校生共百余人。到女师时,因门前有保安警把守,故临时只推代表十余人入内,与施面谈多时,并无结果,校外学生后亦纷纷入内。该时适朱道尹、林厅长、汪教育局长及各校教职员林黎叔等先后到校劝解,各教职员并承认调解,学生始散。各校教职员戴应观、汪仲甘等,于是日下午二时,即在教育局开临时紧急会,公议学生会所要求之三条件∶一、将斥退女生收回,并以后不得无故斥退女生。二、免除上学期考试。三、准予组设协助会,并允其自由结社集会。四、公推代表四人,效实中学何旌卿、四中校汪仲甘、工业学校王黎叔、启明女中蒋本菁,往女师向施校长要求容纳,该四代表于散会后,当赴接洽,因该时校长不在,故该校代接见者,声言容今日(二十九日)答复,四代表旋即无结果而回。(玉梨生注:汪仲甘,生卒年不详,年当选宁波国民*市*部执行委员,后任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教育局局长。)今日三时半,该校仍未答复,不知如何解决,容续探再志。宁波女师风潮阵讯(年0月2日27-30)浙江宁波女子师范学校因拒考试发生风潮,曾志本报。兹将前日(三十日)双方致电如下:一、教育厅长钧鉴∶敬寝二电,均敬悉,校长当经遵照电令,将不良分子方孝悌等五人斥革,并于情节较轻者分别记过,讵今日甫经上课,而四中学生裘古怀以学生会代表名义率令已革学生陈逸仙、周琴仙,并效实四中、启明等校学生二三百人,闯入教室操场,勒令停课,并包围校长,百股辱骂,声言打打,幸道尹警厅长先后莅校,向众切实劝谕,伊始敛迹。待道尹去后,而该学生等又复麋聚,校长现已出走,借免危险。除将校务请职员暂时维持外,谨此电呈,宁属县立女子师范学校校长施国祺陷叩。二、教育厅长钧鉴∶敝校长施国祺因考试问题突令生等离校,迄今逾周,尚未解决,恐慌万状,请速查办,以维教育。详情另达,谨此电闻,甬女师学生赵之容等七十余人叩。宁波女师风潮之经过详情(年0月5日,27-89)浙江教育厅昨(三日)接会稽道尹卅代电云,杭州教育厅长计台鉴,省长有电敬悉,女师抗考罢课风潮起于本月二十一日,据女师校长施国祺、校董李锐第等亲来道署面述。该校暑假前,不及考试,现正开学,应照章补行考试,正在举行中,本科四年生无端罢课拒考,并胁迫二三年生一律罢课。校长命令不从,请示办法前来,道尹答以考试系部章,校长理应执行,如因此而有风潮,官厅自应保护,不妨严正办理。该校长去后,为维持秩序起见,悬牌令各生一律出校,分别首从办理,旋于二十三日,据施校长李校董来署报告,各生遵令出校,抗不遵令者二十余人,尚盘踞校中,要结外援,肆行无忌,并陈宁波学生联合会致施校长缄一件,提出三种条件∶一、收回开除学生成命,以后不得托故开除。二、废止上学期补考。三、学生对于组织学生会有绝对自由权,并声明系最低要求,校长应绝对允诺等语,并闻将有多数学生前来干涉。道尹除嘱施校长一概不理仍照常执行校内处分外,并面命警厅林厅长映清,密派警探监护,又命鄞县江知事恢阅,到校调查,并警告留校学生一律出校。当晚该校生一律出校,并由施校长一面悬牌斥退为首学生五人,一面函令此外各生,回校上课,方以为事已平矣。乃二十八日辰刻,该校正在上课间,忽来男女生约百数十人,干涉上课之学生,并詈辱施校长,聚观者众,秩序混乱,道尹闻信即同林厅长李校董亲赴该校,排众而入,苦口警告,谓校长执行考试及其他管理学生方法,均为校内行*,苟其正当,官厅不能干涉,他校学生,何能过问,如谓开除学生,请罪不合,自可请求官厅调查办理,考试系部章,校长亦无权允许罢考,学生安有决议罢考之理,况正有教育厅命令,各校一律补考,校长学生共应遵守,该生等对以上各点亦无辨难,唯言施校长不应解散校内之协助会,取缔新生,不得加入学业以外之团体为言,认为集会乃学生之绝对自由,道尹谕以集会自由,乃在法律范围以内,安有绝对之事,且师校新生多未成年,依法当由家长保护人代其表示意思。今施校长之所为正是该生家长保护人之要求,自属合法,无可非议,且自五卅以来,学生日言爱国,爱国当自爱法始,坏法乱纪,则国且不国,今聚众为非分之要求,尚复成何事体,如不退去,即将令警驱逐。如此经二三小时,方始散尽,校中安谧。道尹同林厅长于午刻出校,复闻学生又去一次,仍即散去。是日下午及昨日二十九,该校仍照常上课,尚未发生事端。道尹于二十八日下午即出布告,分贴甬城各校,指示学生表示意见之正当手续,但聚众抗拒官厅,为维持国法与秩序起见,必取严厉之处置,并望各校长及家属各加约束,免陷罪戾。所有女校风潮,道尹所知之经过情形如此,理合先行报告,并抄陈布告一纸,即希见复施行,会稽道尹朱文邵叩卅印。又教育厅昨(一日)电邮县知事云,据宁属女师校施校长勘代电称(原电已见本报),查女师校风潮,已奉省长电道严办,并由厅饬该县取缔各在案,何得再有他校学生非分干涉,仰仍秉承道尹,会同警厅严行制止,仍将办理情形具复,并转该校长知照,教育厅东印。

被开除的学生之一,曾任向警予同志秘书,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南京地下市委书记的陈修良(逸仙)也在其回忆录中详细介绍过这段历史。

建国后,陈修良担任了上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浙江省委宣传部长、全国妇联华东区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妇联第二届执委等职务。年月6日,9岁高龄的陈修良因病去世。她也是年牺牲在台湾的革命烈士朱枫(朱谌之)的同窗好友。

(玉梨生言:整理至此,几度泪目,不能继续。人言江南文弱,女子性柔,而每逢家国动乱之秋,杀身成仁,舍身取义,如朱、陈二姊妹者,何止万千。朱枫烈士事迹不必赘述,陈修良先生之功绩,限于篇幅,且与戴应观其人关系较浅,只简述一点:在南京解放前夕,陈修良和时任上海局策反工作委员会副书记的丈夫沙文汉(书法家沙孟海之三弟)直接参与策划和指导下起义的就有:中国国民**舰“重庆号”(这是中国国民*最大的*舰)在上海起义;张权起义;中国国民*空*俞勃驾机在南京起义;国民*九十七师在南京起义,师长王宴清还带来了绝密的江防地图。)

宁波市委*史研究室王文达在《无畏的斗士——深切缅怀陈修良同志》对这段历史的表述为:

“五卅”前,在中共宁波*组织的领导下,宁波的省立四中、启明女中等校纷纷建立起学生自治会组织,但宁波女师在封建主义严重禁锢下,仍是一潭死水。“五卅”惨案消息一传来,宁波愤怒了,女师亦刹时沸腾起来。其时,省立四中率先发出公开信,要求各校选派代表到后乐园集会,商讨筹建宁波学生联合会。陈修良因势利导,利用夜自修时间召集全校同学开会,提出组织学生会组织。经同学们商议,决定即日起成立宁波女师学生自治会,并公推陈修良任自治会主席。女师学生自治会成立后,陈修良除带领女师同学投入到声援“五卅”惨案各项活动外,还担任了市学生联合会秘书一职,起草函电文稿,及时报导宁波声援动态。年暑假,正当大部分学生回家度假期间,女师校长施竹晨看到《宁波学生联合会周刊》刊登了陈修良所撰的“救时当议”一文,大为恼火,预先写好一张退出学联声明书,把陈修良叫到办公室训话,要她在声明书上签字,并准备在报刊上发表,挽回学校影响。陈修良据理力争,拒绝签字,施竹晨气得跌倒在地,叫人禀告宁波道尹。道尹坐轿子赶到女师,亲自宣布开除陈修良出校。)

年2月,戴应观以国民*特派代表身份从上海出发,到宁波与当地**要员接洽光复事宜。

(玉梨生注:此事见于《申报》

时局紧张中之甬埠续讯(年2月30日-)

宁波因自孙传芳*队入杭后,谣逐繁兴,人心颇为不安,以致咋日乘轮赴沪避难者极为拥挤,即今日亦仍极众多。兹据可靠消息,于二十六日晚间,孙*曾有一部分乘小轮及民船将过江至萧山,后被浙*一师大炮击沉,嗣后孙*即不敢过江。镇海方面已有辎重营及炮台防守,故今日形势,似较平安。今日各界在小教场开市民大会,均悬青天白日满地红旗,而团本部及道尹公署,亦均悬*旗及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故宁波虽**未到,实已属国民*府范围以内。商会方面曾于昨晚七时召集紧急会议,到席者有朱道尹、徐厅长、张知事及绅商袁端甫等四十余人,公推商会袁副会长主席,结果议决推范仰三等二十九人为临时干事,定今日下午一时讨论办法。又今日上午上海国民*特委代表戴应观、励德人(乃骥)二人来甬。后二君即于上午乘车赴绍兴,与四团团长徐培根接洽机要云。

励乃骥(-)

谱名先渊,字善湛、潭深,号德人,浙江象山人。

肄业于北洋大学特别班,旋改采矿冶金门。

年,转北京大学毕业,后回乡任中学教员。

年,励乃骥加入国民*和孙文主义学会。他追随蔡元培、马叙伦等参加北伐革命,曾参与策动浙江独立。事后在浙江省教育厅任视学、科员。

(玉梨生言:励乃骥投入北伐之经历,或可作为戴应观之参考)

年,励乃骥任宁波浙江省立第四中学校长,力邀自己在北大的老师欧阳道达先生到四中任高中部主任兼国文教员。

年2月,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聘请欧阳道达任故宫上海办事处主任,主管故宫文物南迁事宜。

年,受欧阳道达影响,入故宫博物院参与文博工作,并任总务科长。

尔后,赴苏举办莫斯科中国艺术展览会,受聘为鉴别古物专员。

抗战时期,亦成为南迁国宝的守护人之一。

抗战胜利后,出任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院长。

年后,历任上海中学、新沪中学教员,上海文史馆馆员。

长于考古和文物鉴定。著有《世界代数学》《新嘉量》《释废》《九章算经园田注释》等。)

年月8日,北伐*进入浙江,蒋介石在宁波设置中央*治会议浙江*治分会,戴应观为分会秘书处四秘书之一。浙江省*府成立后,戴应观任省*府秘书兼科长。

(玉梨生注:中央*治会议浙江*治分会

年初,北伐*入浙后,蒋介石于月8日成立浙江临时*治会议于宁波。随后,迁至杭州,蔡元培代理主席。4月中旬,改称浙江*治分会。据蔡元培记载,该分会的委员为潘枫余、查人伟、马叙伦、蔡元培、魏炯、沈钧儒、朱兆莘、褚辅成9人。但据该分会秘书长邵元冲的日记,为张静江、蒋介石、蔡元培、马叙伦、何应钦、周凤岐、庄崧甫、陈其采、蒋梦麟、邵元冲0人。

浙江省*府成立后,各厅长由浙江分会委员兼任,马叙伦兼民*、蒋介石兼*事,陈其采兼财*,蒋梦麟兼教育,均为省*府委员,邵元冲以该分会秘书长身份兼省*府秘书长和杭州市长之职。

浙江分会注意秘书处的职能,秘书处“置秘书长一人,辅助主席”;以秘书四人协助秘书长,分别负责农工商、教育、财*和其他*务。此外,浙江分会强调“本会议有考试权,得延请专门人才,组织委员会考试之”,“本会议有监察职官及弹劾之权,得延请专门人才,组织委员会审查之。”

年8月2日蒋介石下野,浙江分会被撤销。)

年月,戴应观被任命为教育部总务二科科长。

年3月,戴应观以教育部科长身份奉派遣视察北京香山慈幼院的工作,于3月20日到24日视察了慈幼院的各级学校。

视察期间,戴应观在香山慈幼院发表演讲,在熊希龄请他演讲时多提意见时,他却说:“贵院创办已经十年,日日与困难奋斗,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较之魄力和热诚更觉难能可贵,兄弟参观之余,感觉得一种生平所未有的快感,佩服到五体投地,哪里还有什么见解供献?……诸位同学在这种特殊而完美的环境中,寻求知识,技能,生活方法,真是所谓乐园,乐国,天堂,高尚而快乐的天堂啊!兄弟很懊悔,若是兄弟也迟生二十年,来到慈幼院与诸位同学享这样的快乐,那真是生命中无上的幸福。诸君能有这样的幸福,实在是不可多得的机会。”年5月,《本部科长戴应观奉派视察香山慈幼院报告》附载于《教育部公报》2卷30期。在这份上呈部长蒋梦麟的报告中,戴应观说:“查该院包括六校:纵的方面,自婴儿教保园,而蒙养园,而小学,而中学,而补助升入大学,贯彻全部教育阶段;横的方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兼施,学校工厂齐办,小学得职业之陶冶,初中得职业之试探,高中得职业之专修,出院之日,各得其所。全院规模宏远,而组织严密;员司不多,而庶绩咸熙。学生都一千六百七十人,各事其事,乐趣盎然。训育尚感化,然校纪严明,校风活泼笃实,无丝毫城市虚浮之习。”对香山慈幼院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玉梨生注:熊希龄(根据《中华民国史·人物传第七卷》整理)

(.7.23—.2.25)

字秉三,别号明志阁主人,晚年署双清居士,学佛后号妙通。祖籍江西丰城。

年7月23日(清同治九年六月二十五日)生于湖南凤凰直隶厅镇筸(今凤凰县沱江镇),故人称熊凤凰。其父熊兆祥,号云卿,嗜好诗文字画,承袭云骑尉世职,官至衡州澄湘水师营管带。

熊希龄六岁在镇筸入塾启蒙,后因家迁芷江,入芷江县秀水书院学习。

年,十四岁的熊希龄考中秀才。

年,江苏宝山人朱其懿担任沅州太守,他于年建成沅水校经堂,该校是一所具有改革精神的新型书院,一反当时盛行的科举教育模式,而以“实学课士”为宗旨。所谓“实学”,即以经史为治学之根本,此外,对词章、舆地、农*、河渠、兵谋兼而习之。为造就有用人才,朱其懿延揽通经名宿为主讲,师资雄厚,于是熊希龄立即投考就学。

年,湖南学*按试沅州,熊希龄名列第一。

89年3月,被保送到长沙湘水校经堂攻读。

同年秋,参加本省乡试,以第9名高中,阅卷官对他的评语为“边楚蛮荒,前无古人,才华之高,乃三湘有为之士”。

年,他在黔江书院充教习,闲时练字以备日后参加殿试。

年4月,他入京参加会试中贡士。之后曾上书湖南巡抚吴大澂倡言武备,提出关于整顿湖南武备八项建议。

年5月,熊希龄补应殿试成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入词馆。

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8月,湖南巡抚吴大澂电奏朝廷,请统率湘*入朝作战,熊希龄立即计划投笔从戎,但被两江总督刘坤一否决,熊希龄告假还乡。

年,因筹资办学被乡绅举报“勒捐”而被调离沅州的朱其懿把自己同父异母的妹妹朱其慧嫁给了熊希龄。

年4月,清*府战败被迫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熊希龄曾上书反对与日议和,并主张“革新庶*”。

年,熊希龄给当时的洋务派首领、两湖总督张之洞上书,强烈要求变法维新,他本人随后也正式投笔从戎,被张之洞委为两湖营务处总办。在这个岗位上,熊希龄认识到了当时*队的各种积弊,于是撰写了《*制篇》,强烈要求改革*制,以增强清*的战斗力。时维新变法运动在北京、湖南等地率先展开,湖南新任巡抚陈宝箴实行新*,熊希龄遂回到湖南帮助陈宝箴办理新*。首先筹办实业,向陈宝箴建议筹办枪厂、机器制造厂、两湖轮船公司,并兴路矿等业。因多种因素制约成效不大,遂转而致力于创办学堂、开报馆、组织社团等新*。

年0月,在陈宝箴的支持下,熊希龄与岳麓书院山长蒋德钧等创立湖南时务学堂,效法日本维新,研究西学,“探求攘夷之道”,培养维新变法的人才。由熊任总理,聘请梁启超任中文总教习,韩文举、叶觉迈、谭嗣同等先后任分教;李维格任西文总教习、王史任分教习;许宝垣为数学教习,大力提倡新学新*。

年2月,熊希龄与谭嗣同、唐才常等组织“南学会”,由经学大师皮锡瑞主讲,以讲“爱国之理,求救亡之法”宣传维新变法,于各地设立分会。

3月又创办了湖南第一家近代报纸《湘报》,他任经理,唐才常任总撰述,谭嗣同、梁启超等任撰述,鼓吹“开民智”、“倡西学”,提倡新学、新*,实行变法维新。此外,还组织湖南不缠足会、延年会等社团,以及开办团练、整顿湖南通省书院等等。为此有力地推动了湖南地区的维新运动,守旧派王先谦、张祖同、叶德辉等群起反对,以时务学堂为目标,把攻击矛头指向熊希龄和陈宝箴。由于陈宝箴的妥协退让,湖南维新派阵营随之瓦解,梁启超等先后离去。熊见大势已去,遂回到其父任职的衡阳,想过一段平静的日子。

8月,熊希龄应召入京陛见,因故未能如期至京。旋戊戌*变发生,谭嗣同等六君子罹难,熊希龄亦被指为康、梁同*,受到革职处分,被迫隐身于衡阳、沅州,闭门读书,历时近四年之久。

年5月,朱其懿任常德知府,再次主*湘西,创办西路师范讲习所,邀请熊希龄任讲习,后改为师范学堂,他任副办。与此同时还开办启智书局,又与人合办常德中学(常德市第一中学),复出于教育界。

年秋,熊希龄受到湖南巡抚赵尔巽的赏识,被委为常德西路师范学堂监督,并参与赵尔巽诸种新*的议事,如废除书院制、开办各级学堂、派留日学生、创办省矿务总公司,以及裁撤绿营、编练新*等。为此又遭到湖南守旧派的攻讦,学务和新*又办不下去,于是乃转向办实业。

年秋,熊希龄前往日本考察工艺,回国后向新任湖南巡抚端方上呈振兴湖南实业计划和设想,以及兴办实业学堂,受到端方的赞许。为了兴办实业,首先在沅州开办了民立务实学堂,开设养蚕课,办有营造、养蚕、缫丝等工场,将学工结合,后改名务实蚕业学校。与此同时,还创办了醴陵瓷业学堂,开办瓷业公司,用以改革和创新醴陵的瓷业,颇有成效;又与杨度等合办华昌炼矿公司;曾计划办硫磺公司未成。熊希龄是湖南近代创办实业先驱人物之一。

年5月,赵尔巽任盛京将*,奏请朝廷免去对熊希龄的“永不叙用”的处分照准。

7月,清*府派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国考察宪*,经端方举荐为奏调随员,任二等参赞官,熊希龄于是重新走上*坛。

2月,他随钦差大臣户部侍郎戴鸿慈、湖南巡抚端方出国,到了德国。

年5月,熊希龄先行回国,以便完成一部宪*的书和撰写考察后的条陈与奏折。熊希龄一面组织人搜集外国宪*方面的资料编书,一面找了杨度和梁启超写奏议。待五大臣回国后,《欧美*治要义》一书和立宪奏议两大任务早已完成,为此受到朝廷以道员衔分省补用、记名四川道的奖励。由此梁启超等立宪*人和清朝大臣们的关系也得以疏通。当梁启超等于年0月组建*闻社时,他化名文福兴与梁暗中书信往来,参与筹划和决策,并疏通袁世凯、端方、赵尔巽等大吏为立宪*捐款。在清*府筹备立宪活动中,熊关心宪法的编纂,对宪法大纲提出八项意见;同时还提出办理外交宜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办法和措施。

年9月,熊希龄被赵尔巽委为奉天农工商局总办,因办理新*有功又任农工商部商务议员。

年4月,熊希龄被派赴日本考察工商和教育。在赵尔巽离开奉天后,他改任江苏工商局总办兼苏属谘议局筹办处会办。此外还兼两江督署总文案兼宁属谘议局筹办处会办,以及南洋印刷官厂监督等职;又与人筹办宝应长湖垦殖股份有限公司,兼顾湖南醴陵瓷业。

年7月,熊希龄被清*府赏给四品卿衔,派往奉天任东三省清理财*监理官,被推为本国农务联合会主席,之后又相继兼奉天盐运使、东三省屯垦局会办、奉天造币厂总办等,被称为理财能手。

9年0月武昌首义爆发后,熊希龄和张謇等立宪*人取一致态度,联名通电赞成共和。

2月,至上海会见*兴、宋教仁等革命*人,表示维护共和大局,并组织湖南共和协会,任会长。

92年月,章太炎等组织中华民国联合会,熊希龄被选为参议员、理事。之后改组成统一*仍为理事,共和*组成时亦为理事。

4月,熊希龄出任唐绍仪内阁财*总长。上任后,他计划节减*费,速立国家银行,预筹币制办法,改良税则,筹划盐烟专卖,划分税目,速定会计法规,整顿公债等,以整顿财*。但实际工作却是要他立即筹款,负责与六国银行团商谈善后大借款。

(唐绍仪内阁阁员合影。前排右起:内阁总理唐绍仪、代外交总长胡惟德、海*总长刘冠雄、工商次长王正廷、教育总长蔡元培;后排右起:国务院秘书长魏宸组、司法总长王宠惠、陆*总长段祺瑞、交通总长施肇基、农林总长宋教仁)

5月,议定了第一批借款,因借款书上有银行团派一人为核算员的“监督条件”,立即遭到各方指责,熊希龄曾一度提请辞职未准。之后又继续与银行团商议借款,以条件太苛而停议,仍遭各方反对,乃于7月辞职。袁世凯仍要他帮助解决财*问题,委他为财*委员会会长。

93年,熊希龄改任热河都统,负责筹建热河省,以及修筑铁路、整修避暑山庄等事宜。其间曾发生行宫盗宝案,他受到怀疑。

7月,他以都统名义通电支持袁世凯,反对国民*。

93年7月,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为了获得在国会内有势力的进步*的支持,选择了熊希龄为国务总理。熊于8月任职,国务院内阁名单到9月才经国会通过,由熊自兼财*总长,以梁启超任司法总长,张謇任工商总长,汪大燮任教育总长,其余五个总长均系北洋派,成为北洋派与进步*的联合内阁。由于熊、梁、汪等是社会名流,张謇是实业家兼教育家,于是被称为“第一流人才内阁”。

熊希龄任职后,表示要使“中华民国成为法制国”,实行内阁制。并发表《*府大*方针宣言》,表示要整顿“内*”、财*,改革弊*,实行司法独立,提倡教育,进行经济建设,“谋自立以渐进于富强”。

93年0月,袁世凯利用国会选举正式当上了大总统,便以“增修约法”为借口,相继解散了国会和国民*,宪法起草委员会也自行解体,进而组织*治会议为御用工具,进步*亦被袁抛弃。在此环境之下,熊希龄不仅无法施行其*纲,反而只能听命于袁,恭顺地副署解散国会和国民*的命令。此后熊内阁便被袁视为障碍,袁还暗中策划各省都督攻击,利用热河行宫盗宝案涉嫌事,通过舆论制造非议,熊希龄陷于困境。

94年2月,梁启超、汪大燮联袂去职,熊希龄随即先后辞去财*总长和国务总理之职。

熊希龄辞职后被袁世凯委为全国煤油矿督办,他拟订勘查开采条例,聘请外国技师探测和开发,向袁上呈筹办煤油矿的办法和意见,还打算出国考察,想转而尽心于实业。但由于资金和人才的缺乏,办理经年毫无成效,其抱负照样落空。但他仍受袁世凯的笼络,任参*院参*。

95年3月,熊希龄请假回家,数月后回到北京。时值袁世凯加紧复辟帝制,他不愿被卷入复辟的旋涡,8月又请假回到湖南沅州。回到湖南后,撰写《疏浚洞庭湖刍议》,考虑如何根治洞庭湖的水患。

月,袁世凯电促其回京,熊希龄复电续假一个月。

2月,袁世凯推熊的夫人朱其慧为宫中女官长。

96年月,熊希龄回到北京。袁世凯称帝后,授他为中卿加上卿衔。时蔡锷、梁启超在云南发动护国讨袁,贵州护国*攻入湘西。熊希龄借老母在家乡遭到战火又向袁请假,袁世凯此时想借重他南下,企图通过他向蔡锷、梁启超疏通商讨调和之策,于是准其只身回乡。熊希龄回到常德,致函袁世凯说明疏通无望。

3月,袁世凯又任命熊希龄为湘西宣慰使,让其联络湘西地方当道对袁*放行。熊借宣慰之名策动乾州、凤凰等县独立,并约定交战双方商订停战和约,还办理各项救灾恤民事宜。

4月,熊希龄电请南北双方订立停战条例,并再向袁呈请辞职。

5月,还劝袁“速定退位之计”。

6月,袁世凯气绝身亡,熊希龄返回北京,呼吁恢复民元约法。

97年2月,熊先后任平*院院长、*务评议会评议员。之后,他萌生退意,“决志隐退”,住在天津英租界奉母颐养。

97年夏末秋初,河北境内大雨连绵,山洪暴涨,京畿一带倾城泽国,受灾县达03个,灾民超过万人。彼时,熊希龄“隐居”在天津,他的寓所也被河水吞没。

熊希龄奔赴北京,向中国银行公会求助,得到了捐款万余元,交给了京师警察厅购买粮食,运到天津赈灾。同时,他又向*府提出赈灾的建议,极力主张筹款,赈济灾区所有饥民。北京*府财源枯竭,大总统冯国璋只命财*部拨款30万元交熊希龄赶办急赈。而严寒将至,仅取暖用的赈衣一项,就需支出数百万。熊希龄决定广集民间社会资力,以补官款不足。

97年0月8日,他利用自己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向全国各省发出请赈通电,希望全国各地诸君子“胞与为怀,本其己饥己溺之心,为披发缨冠之救”。赈电发出,熊希龄以身作则,先捐现洋元,又命家中女眷缝纫棉衣00套,捐给难民。在他的呼吁带动下,团体、个人捐衣、捐洋者不断,外国的慈善团体也有帮助。

同时,熊希龄还联合梁启超等人共同发起水灾游艺助赈会,“征集物品、出售彩票,以所得票资尽数充赈”,并凭借个人声望,向外国洋行借款数百万元,作为救济专款。此外,他发电请求唐山、开滦等地务物局捐赠煤炭0吨,并要求北洋*府为赈灾提供诸多便利。

为了统一放赈,熊希龄还组织成立了联合办赈机构——“京畿水灾筹赈联合会”,自任会长,统筹放赈中的种种实际问题。在赈济灾民的同时,他又开始了对河工的治理,自任京畿水灾河工善后事宜处督办,尽力办理赈务和河工;在北京创设慈幼局二所,收容无家可归的老幼。

98年4月,河北水患已平,慈幼局准备解散,但还有两百余人无人认领。如此一来,熊希龄不得不考虑建一所永久性的机构,用于收养这些无家可归的孩子。但由于在北京城内找不到合适的地方,熊希龄只能上呈大总统徐世昌,请其出面和前清皇室内务府交涉,把已经废弃的前清行宫香山静宜园拨出,创建香山慈幼院,年正式开园。

北京香山慈幼院,不单是个慈善机构,而且是个教育机构。熊希龄主张教育贫富均平,尤注重幼儿教育,把慈善事业和教育结合,使家庭、社会、学校结成一体,同时还将普通教育和实业教育结合起来。设有幼稚园、小学、男中学、女师范、中等职业班,以及图书馆、理化馆、美术馆,还有鞋厂、铜厂、石工厂、化工厂、印刷厂、商店、农业试验场等各种工场,实行学与工结合;在教育内容上,除知识教育外,还注重人格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生活能力的培养,有学生一千六百余人。

与此同时,还创设湖南义赈会、临时妇孺救济会、婴儿教保院、北洋平民工读学校、长沙平民大学、兑泽学校等等。当时北洋*阀混战开始,他曾任平和期成会会长,调和南北相持的*局;与张謇等组织北京国民外交协会,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收回租界,废除临时裁判权;斡旋南北和议。

熊希龄在慈善教育事业方面的成绩卓越,社会地位显著,曾任北京老弱临时救济会名誉理事长、顺直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北五省协济会副会长、中华慈善团体全国联合会临时正主任、天津红十字会名誉会董、北平红十字会会长;又任中华教育改进社董事长、中美协进社社长、协约国国民协会会长、教育基金委员会委员、全国赈务委员会委员等近二十个职务。

年五卅运动中,熊希龄在北京发起组织“沪案失业同胞救恤会”,并参加集会游行追悼死难同胞。

年2月,熊希龄与孙宝琦等联名通电,呼吁召开国民会议“共定国是”。

93年“九一八”事变后,熊希龄动员香山慈幼院的学生组织义勇*抗日;同时与朱庆澜等组织中华民国国难救济会,上海湖南人国难救济会;并呼吁张学良、冯玉祥等将领坚持抗日,积极为抗日救亡而奔走,被聘为国民救国会指导委员。

年,上海“一二八”抗战时,他致电蒋光鼐、蔡廷锴等支持抗日;在上海组织“卫国阵亡将士遗族抚恤会”,进行善后事宜;在香山慈幼院进行抗日救亡总动员,组织抗日义勇队,并赴南京敦促国民*要人抗日;还将自己的全部家产捐给社会慈善事业,次第在平、津、湘三地举办十二项慈善事业。

年热河长城抗战时,熊希龄亲临前线视察,组织救护队救死扶伤。

年2月,熊希龄与留美学生毛彦文,在上海办婚礼,《申报》有这样的报道:“前国务总理熊希龄氏,现年66岁,悼亡四载,昨日下午三时,借慕尔堂与毛彦文女士行婚礼。毛女士为留美女学生,任大学教授,芳龄三十有八,红颜白发,韵事流传,沪上闻人咸往道贺,汽车塞途,极一时之盛。”

年2月,熊希龄以世界红十字会中国分会会长身份前往爪哇出席国际禁贩妇孺会议,会后至青岛筹办婴儿园,并往来于京沪间着手推广其慈善事业计划。

上海“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他主张长期抗战,在上海与红医院四处,难民收容所八所,还设街童教育社救济儿童,积极救死扶伤。

上海沦陷后,他转至香港。

年2月25日,熊希龄,因脑溢血病逝于香港。

年5月7日,熊希龄的遗骨从香港归葬北京。在归葬仪式上,雷洁琼代表中央作了讲话:熊希龄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慈善家,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他在旧中国奋斗了半个世纪。他的一生是忠于慈善教育事业的一生,是追求光明与进步的一生。

香山慈幼院事见聆听民国·盛氏三杰

寻遗珍盛成赴欧,赴国难止戈尽瘁张雪门条。)

年,戴应观还视察了南开大学,年5月4日《庸报》载:

教育部派赴北平、天津视察学校之戴应观科长,于返京后向该报记者发表此次北上视察经过,中有关于南开大学的一段评语,“南开大学,设备虽受经济限制,然颇能以一文钱作二文钱用。如数学系近购有十三种曲面及曲线数学标本,为国内其他大学所不经见者。其教授待遇虽不优,而能奋勉从事。有教授在职近十年,他大学虽以重聘邀约,亦不离去者。其学生程度亦甚整齐。余等观察时,见商科二年级上经济课,男女生皆以英语笔记,敏捷正确,全班皆然……”

(玉梨生注:《庸报》

民国时期北方大型日报。

年6月25日在天津创刊。初期为民营报纸,由董显光出资创办,王镂冰任经理,邵光典任总编辑。在编排方面采用美国报纸样式,第一版即刊载新闻,异于国内其它大报而别具特色。后因经营无方,业务困窘,转求助于上海《申报》,改组为《申报》在津的分馆,由《申报》馆派蒋光堂接任经理,张琴南任总编辑。经整顿后业务有了起色,跻身于天津“四大报”之一,在华北地区具有一定号召力。30年代初,销售量曾达2万份。

年,日本在津特务机关暗中通过台湾籍人李志堂将其收买,社论由日本特务机关供给,主要新闻采用日本同盟社电稿。

年7月底天津沦陷后,改组为日本北支派遣*机关报。日本*部派大矢信彦任社长,受日本驻华北侵略*的直接控制,先后在北平、唐山、保定、石家庄、太原、济南设立分社,成为日寇统治华北的舆论大本营,在强迫订阅下成了华北地区销售量最大的报纸。

年初,日伪实行“新闻统制”,该报设“天津新闻记者协会”以统治查封后的残存报刊。它除副刊外,一般不采用投稿,所刊新闻稿件主要来自同盟社。

年后,主要用汪精卫伪*权官方中华通讯社稿件。美化日本侵略,宣扬日本“文明”,鼓吹日*“不可抗拒”,鼓噪“中日亲善”和“治安强化运动”,欺骗沦陷区人民。

收买初期日出三大张,日*占领天津后改出两大张,太平洋战争后日出一大张。尽管采用强行“按户派订”的办法,仍不断遭到中国民众的拒订、拒看。

年4月30日停刊。旋改名为《天津华北新报》出版,由汉奸管翼贤出面主持,最后每天只出半张,维持到年8月日本投降时停刊。)

《,聆听民国》收录戴应观梦想一则:

在一个元旦的清晨,距离年元旦约有十年吧,这元旦不是历史上所谓农历的元旦,而是一个更进步的历法的元旦,中国首都西安地方举行普天同庆的同乐大会,这时西安市纵横各约百里,人口共约万。

(玉梨生言:西安,长安,汉唐故都,中国人心中盛世辉煌的象征。)

因为都市的建筑和住户的登记都有严格的限制,而且交通便利,乡村繁荣,所以人口集中于都市的趋势较为减退了。这天的庆祝会是在各广场和公园举行。各公园和广场内都聚集了数万人。全市各业停工,男女老幼都跑到庆祝会里去。工厂、商店、办公处、家庭都变成了空室子,全没有人看守,有的锁了门,有的也并不加锁。

(玉梨生言:《礼记·礼运》:“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多数跑到就近的庆祝会里去,也有由市东北区坐飞机到市西南区去集会的。自然这天到会的有不少是由中国各省市、海外及各国赶来的,所以全市庆祝的人们,总数达一千万。真是那说不尽的热闹。这时人们庆祝的日子,就只有元旦最为热闹,因为一切历史上的纪念日都嫌意义太过狭小,而这时文明程度的进展,也并非由于某一日某一事之发生所能获得的,所以各国人民只有就岁序上的元旦,举行庆祝,致其欢欣鼓舞之忱。

钟鸣八下,庆祝的千万众自然肃静,向国旗行最敬礼——鞠躬。庆祝台上的银幕立刻现出行*委员长的全身电影。他向大众一鞠躬,大众答礼。他首致祝辞,次即报告一年间行*经过。大概是说这一年间国家收支的数目、各种生产的种类和数量、国际贸易的物品和数额,然后说到交通、内*、教育及国防等等。他的报告都是一些数字,具体而确切,无一句浮辞,无一字虚语。扩音机的声音也非常清楚,他说的后半段是这样:“过去一年交通方面,在铁路完成了从前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所规定铁路系统的最后一部分。

(玉梨生注:孙中山《建国方略》铁路系统最后一部分为:高原铁路系统,详见聆听民国·附录

《建国方略·实业计画·高原铁路系统》)

在汽车路,天北省、天南省和前藏省、后藏省的县治间的公路网也完成了。

(玉梨生注:

天北省、天南省,即以天山为界,将*地区划分为两省,不见于正式记录。有人说是左宗棠收复*时提出的说法,考察左宗棠关于*的奏折,确实多次提到“天山南北两路”的说法,但并没有天山南北分别建省的提议,在《复陈*宜开设行省请先简督抚臣以专责成折》中,他提出:“按*形势所在,北路则乌鲁木齐,南路则阿克苏,以其能控制全疆,地居天山南北之脊,居高临下,左右伸缩,足以有为也。谨拟乌鲁木齐为*总督治所,阿克苏为*巡抚治所,彼此声势联络,互相表里,足称其形势。”这种将总督、巡抚治所分置于天山南北的方法,或许是“左宗棠提出天南天北分别建省”这一说法的来源。

前藏省、后藏省

藏区按方言划分可以分成卫藏、康巴、安多三块。

以拉萨为中心向西辐射的高原大部叫做“卫藏”。这一地区是藏区(不仅是西藏,还包括青海、四川和云南的藏族自治州)*治、宗教、经济、文化的中心。

念青唐古拉山——横断山以北的藏北、青海、甘南、川西北大草原叫做“安多”。安多一带是万里无垠的广阔草原,所以安多藏区以出良马、崇尚马而闻名。

“康巴”藏区位于横断山区的大山大河夹峙之中,具体说来,也就是川西的甘孜、阿坝两个藏族自治州、西藏的昌都市和云南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康巴最有名的是康巴人:康定的汉子丹巴的女子,恩怨分明,彪悍神勇,崇尚横刀立马,康巴女人们,却是难以言状的妩媚。

藏区有典:法域“卫藏”,马域“安多”,人域“康巴”。

卫藏又分三块:拉萨、山南市称为“前藏”,日喀则市则称为“后藏”,整个藏北高原称为“阿里”。前藏和后藏之间的孔道,就是雅鲁藏布江中游的尼木峡谷。

历史上,前藏由以达赖喇嘛为首的前藏噶厦地方*府管理;后藏由以班禅·额尔德尼为首的后藏朗玛岗(内务处之意,也称“班禅拉章”)地方*府管理。两大地方*府组织机构,均由清朝中央*府领导,受驻藏办事、帮办大臣的监督指导,并与之共同遵奉谕旨,掌理全藏地方*教大权。)

在航海,行船达艘。在航空,一年间增加了飞机24百架,飞船29只,总共计有民用航空飞机97架、大飞船只。”

“一年间小学毕业生万人,中学毕业生万人,大学毕业生人。教员年功加俸及养老恤金共支出7万国币元。受国家奖励之著述种、科学发明93件。"

年0月,戴应观以教育部督学身份奉命视察河北省中等教育。

(玉梨生注:此事可见于年0月24日《益世报》的《教部督学戴应观来津视察冀省中等教育》:

河北教育厅近奉部令,派该部戴应观督学北来,视察本省教育状况,业于昨日抵津,当往教厅接洽视察事宜,教厅厅长陈宝泉氏,前于双十节全国运动会开幕时去京,已在教部与戴氏晤面,关于视察本省教育情形,业经数度谈商,故陈宝泉氏返津后,即有欢迎戴氏来津之准备,凡须视察之要目,已制就报告书以备戴氏参考,记者昨往教厅访晤戴陈二氏,兹将其谈话分别略志于下。戴督学谈教育部于今年春季制定中小学法及中小学,职业师范学校规程颁布,通令全国各省市学校,自本年八月份起实行,以利教育发展,惟全国各校现况究竟如何,教部已有三年未得直接与闻,兹为明了各地教育现况真象起见,特派专员,分往各处出发视察,本人负责视察河北省及北平市两地教育,而特别注意中学教育及职业教育,现冀省教育经费,每年共约三十四万元,并无拖欠,较之其他省市尚属良好,此次视察之大目的,即为视察全省各种教育之经费分配情形,按今春教部通令各省中等教费之分配方法,普通中学应占百分之四十,师范学校应占百分之二十五,职业学校不得少于百分之三十五,此种分配之目的,纯系感觉各地职业教育实有应行发展之必要,此项教育标准计划,限于民国二十六年以前完全实现,冀省之职业教育之现状,则与此标准相距甚远,故此后大有急图发展之必要,至于以后须行增加何项职业教育科别,须视地方之需要情形酌定,本人自明日(即今日)起先在本市视察,将在本市勾留四五日后再往北平,保定,定县,以及滦西一带视察云。陈厅长谈:本人前为参加全国运动会去南京,已在教部与戴视察专员数度接谈,回津后,已将其视察之要目制就河北省教育概况书,即于今晨面交戴氏,以供其视察时之参考,戴定自明日(即今日)起先由本市视察中等各校,并注意中等教育经费,是否合乎教部所订标准,本省中等教费,共占全省教费全额中之一百七十余万元,以前之分配率约计如下,普通中等教育占百分之四一,师范教育百分之四六,职业教育占百分之六又十分之五,若与部定之标准相比,两数对比相差甚远,其中职业教育数目太少,依教部之通令,限于民国二十六年前达到部定标准,故非增加经费不足发展职业教育,本人将于明日(即今日)省府会议时提出议案,以谋增加职教经费,至戴专员视察平冀各处学校,共定期四十日,视察完竣,将与本人共同拟具一本市教育计划大纲,以备呈部批准施行云。

《益世报》(节录自《新闻传播百科全书》)

罗马天主教教会在华出版的中文日报。

95年0月0日在天津创刊。馆设天津南市营业大街。由罗马教廷指派的天主教天津教区副主教比利时人雷鸣远(Vincentlebbe)创办并任董事长,中国天主教徒刘浚卿(守荣)被聘任为经理。每日发行3大张。报上所辟“宗教丛谈”专栏,由雷鸣远、马相伯共同编辑。

创刊初期,该报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96年2月8日,该报曾在北京设立分馆,由杜竹萱任经理,两年后曾一度被安福系封闭。

99年五四运动后,曾同情学生运动。

92年起,周恩来旅欧期间,被该报聘为特约通讯员,先后撰写“旅欧通讯”达56篇。

报纸营业蒸蒸日上,销数一度打破华北报界的最高纪录。后该报充当直系*阀的喉舌,激烈反对皖系和奉系。

年,直系被奉系打败后,该报被张学良接收变为“大元帅”的机关报,由霍战一主持,杨绍卿曾任经理,王子鱼、王小隐等参加编辑。因报社大权旁落,声誉一落千丈。

年夏,奉系失败后,刘浚卿复任总经理,聘刘豁轩任总编辑,汪心涛(佛生)、赵漠野、唐际清、丁继昶、吴云心等任编辑,颜旨微、傅立渔、景耀月、毛壮侯等人曾先后受聘担任撰写社论的工作。同年月日的股东大会议定,该报“以公教精神,*治学理,指导舆论,扶植民权,维持国家和平,增进社会福利”为宗旨。版面上改“宗教丛谈”为“真道正言”。

“九一八”事变后,年月聘罗隆基任社论主撰两年。

年,又聘钱端升继任社论主撰,均大力抨击日寇的侵华阴谋,批评国民*当局的不抵抗*策,又受到国民欢迎,销数突增数倍。一度被国民*禁止发行而停刊,3个多月后经疏通才解除禁令而继续出版。

年初,李渡继任报馆总经理。

年6月,李被逐出报馆后改由生宝堂继任。

抗战爆发后,继续主张抗日。

天津沦陷后,改为4开小张出版,曾日销0万份。同年8月8日报社总经理生宝堂为日*捕杀后,该报于8月2日停刊。

年0月0日,该报由天主教南京主教于斌在云南昆明复刊。馆设昆明圆通街67号。先行出版《益世周报》,以杨慕时任社长,于斌、李书华、刘秀生等均有论著发表。同年2月8日,又复刊出版《益世报》日刊,由中华公教进行会总监督牛若望司铎任报馆总主持,经理李绍铁,主笔罗隆基,总编辑赵惜梦。日出对开张4版,第版为广告,2、3版为要闻,4版为副刊(辟有史学、边疆、图书、读书、新工业、宗教与文化等)。

年月24日,昆明版停刊,迁往重庆。

年3月24日,该报从第号起在重庆正式复刊,馆设重庆中华路(旧油市街)38号,编辑部设在曾家岩明城中学内。董事长兼发行人于斌,社长牛若望(同年7月辞职)、杨慕时(94年3月起),经理马在天、张维明等,总编辑赵漠野、戚长城等,总主笔方豪(·8·0——94·2)等,编辑人有谢友兰、赵雨时、方豪、范争波、桂步光、周宝朴、张秀亚等。该报重庆版《发刊词》说:“《益世报》是我国多万公教教友共同的舆论机关。今日中国全体国民一致拥护*府,拥护领袖,《益世报》迁来行都是数百万公教教友拥护*府、领袖的具体表示。全世界公教报纸在家以上,此一切报纸都站在公教立场,主张正义,主持公道,而对我中国抗战极表同情之机关。本报迁到重庆,今后消息更灵通,电讯更畅达,必更能发挥对外联系之效能。”其言论上之主张:“第一,本报自有生命以来,即为中华民族之独立自由而奋斗。“九一八”起,我们始终一贯主张抗战。第二,对内主张实现民主*治。第三,本报为公教教友之报纸,有宣传教义之职责。我们遵循教义,对国际局面以促进世界和平、增加人类幸福为最终目的。第四,公教教义,认人类生活精神重于物质。第五,公教教友在智识方面崇信真理。第六,本报过去有社会服务版,在全国报纸中实属创举。”日出对开4版一张。第版为广告,2版为国内新闻、社论等,3版为国际新闻,4版上为副刊、下为广告。言论除社论外,还有专论、短评、星期评论等。新闻除本报讯和中央社稿外,还时常宣传天主教教义及宗教活动。副刊有《乡村建设》双周刊、《宗教与文化》(星期日出版)、《卫生》(星期一出版》、《国际论坛》(星期二出版)、《国际经济》双周刊(星期六出版)、《敌情研究》(宋斐如编)、《文艺》(高兰主编)及专版《社会服务版》等。

该报的*治态度是拥蒋抗日。在94年春的“皖南事变”中,先后发表《处置抗令叛变之新四*》、《再谈制裁新四*事件并答复读者的质问》等诬蔑新四*、为蒋介石张目的社论,对共产*怀有极大的仇视心理。

抗战胜利后,该报设总馆于南京,并在上海、天津、北平、西安、重庆设立分馆,6张报纸同时出版。南京版创刊于年月2日,年月终刊。上海版创刊于年6月5日。天津版于年2月日恢复,天津解放后停刊。西安版早在年4月创刊。重庆版继续出版,由天主教重庆教区接办,四川财阀刘航琛为董事长,社长为中国神父陈公亮,总编辑张绍曾,经理崔竹溪、任廉儒,编辑主任胡白涛,采访主任徐冰、劳元干,编辑记者有程途、朱可辛、*友凡、王颖冰、邹光海、曾伊特(女)等,其中任廉儒、程途、朱可辛、*友凡等5人为中共派入的地下*员,该版因坚持其反动立场,销路日跌以致无法维持,终于年底关门停刊。

陈宝泉(-),字筱庄、小庄、肖庄,中国近代教育家。天津人。

年,在维新思潮影响下参加康有为创办的强学会。

年,考取京师同文馆算学预备生。

90年,任天津开文书局编校工作。

年,陈宝泉任严修(严范孙,南开校父)创办的天津民立第一小学堂教员。同年,又协助严修创办天津师范讲习所,任教员。

年,由直隶学校司保送到日本留学,入弘文学院,专攻速成师范科。

年,严修任直隶学校司(后改学务处,年改学务公所)督办,陈宝泉回国后任职直隶学务处普通课,向严修建议在各府、厅、州、县设劝学所,作为教育行*机关,以推广教育。获准后拟定《劝学所章程》0条,付诸施行。自此,直隶全省上下,首创了完整的教育行*机关,后在全国推广。

同年,受严修委托,陈宝泉还与邓澄波一起在天津创设单级小学堂,在中国最早开始进行复式教学的尝试。此时,还受直隶工艺局总办周学熙之命筹办天津教育品陈列馆,再赴日本进行调查和采购。

年,任直隶学务公所图书课副课长,主编《直隶教育杂志》(此为中国近代最早的省级教育行*机关刊物),并与高步瀛合编《(通俗)国民必读》、《民教相安》,由北洋官报局公开印行0万册,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通俗)国民必读》中提出,“要有国民的资格必须先受教育”,“如今世界文明各国,莫不重教育,就是所谓文明野蛮,全是从有教育无教育上分别”。他还分析了美洲土人受制于外来白色人种的情况,得出了“当今时势,若想保全国家、保全种族,教育是第一要紧”的论断。

他还认识到,只有少数的人受教育也不行,要想救中国于水火,“但有一两个英雄豪杰,是断乎不能济事的,必须一国的人全受教育,全有完全国民资格,然后能够保得住国家,保得住种族”,世界列强就“不敢蔑视我国的人民了”。另编著《国民镜》、《家庭谈话》等教科类图书多种。这些书都采用白话文,所以在民间非常流行,成为新文化运动之先声。

本年底,清廷成立中央学部,随严修升任学部侍郎,拟订学部开部之计划,改定中等以下学堂章程,主持组织图书局和编纂教科书的工作,官阶由主事升至郎中。又曾担任普通教育司师范科员外郎。

年3月,他又与李廷玉、臧守义等共同拟定推行义务教育4条办法,上书直隶总督袁世凯,由袁饬令先在天津试行。陈宝泉认为,“人人皆属国民,斯人人宜受国民教育”,所以,建议“凡二百户以上之村落必须择适中之地设立初等小学一所,每所学生至少须在五十人以上;其不足二百户者,可合数村公设一所”,“使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童”。

年,受主管学部的*机大臣张之洞委派编写了国民必读书目、中小学教科书审定书目等。

90年,擢升为学部实业司司长。

9年,任中央教育会会议预备议案员及教育会会员。

92年7月,陈宝泉被教育部任命为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校长,并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约,出席"全国临时教育会议",参与民国初年教育改革。

92-年,陈宝泉任北京高师校长期间,上书袁世凯论述发展师范教育之切要,主持制定《北京高师规程》、《北京高师五年计划书》,将原京师优级师范学堂的英语、理化二部,扩充为国文、英文、史地、数理、理化、博物六部,增设附属中小学、教育研究科、职工养成科、体育专修科及东三省师范养成班;筹集经费,完成各科实验室、研究室、图书馆、体育馆、工业部之建设;倡设运动会、辩论会、游艺会、新剧团、雅乐团、讲演会、平民学校,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初步奠定了日后北京师范大学的规模。

他重视师资队伍建设,聘请一批著名学者来高师长教,如王桐龄、邓萃英、许寿裳、马寅初、张耀翔、经亨颐、陈映璜、马叙伦、丁文江、翁文灏、何炳松、沈步洲、陶孟和、钱玄同、黎锦熙、毛邦伟等40余人,尽一时之选。

陈宝泉管理北高师以"诚勤勇爱"为校训,采取校务公开原则。他不仅及时借鉴北大的改革经验,而且在推行学生自治和平民教育等方面成绩斐然,使北高师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北大之外的又一重要阵地。

95年8月,在教育部召开的全国师范学校校长会议上,陈宝泉提出“资遣师范学校职教员游学游历办法”的议案,主张不断开阔职教员的视野,增加他们的阅历,促进师范教育的进行。此议案后被教育部采用。

95年,陈宝泉率北京高师附小(今北京第一实验小学)主任郑际唐、北京高师附中(今北京师大附中,俗称北师大一附中)主任韩诵裳参观江苏、浙江教育。

97年月,陈宝泉与蔡元培、*炎培等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同年,与*炎培、郭秉文、蒋维乔等参观日本、菲律宾以及广东、香港教育。

98年4月,受教育部委托主持召开全国高等师范学校校长会议;9月向教育部提交关于设立道德教育研究部的呈文,获准施行。同年在北京高师主持召开中国教育史上首次国语教科书编辑会议,与黎锦熙、钱玄同等创编国语教科书。

99年3月,教育部组织教育调查会,由陈宝泉、蔡元培等九人组成,陈分别担任普通教育调查股、师范教育调查股成员。同年,与袁希涛共同创办中华博物学会,任副会长。

五四运动时,陈宝泉与蔡元培等积极营救被捕学生。他以校长身份亲自到校门口迎接"高师八勇士"(指陈宏勋、杨荃骏、初铭音、向大光、薛荣周、赵允则、唐英国、王德润);为了他们的安全和毕业后的出路,又亲自为他们改名字(如陈宏勋改名为陈荩民,杨荃骏改名杨明轩,初铭音改名初大告)。

同年,陈宝泉与表希涛等考察欧美教育,在美时,由普名教育家孟禄等陪同参观,并邀孟禄访华。在美国,陈宝泉还热情会见了张仲述(张伯苓胞弟,后曾于年主持北京师大与中华教育改进社合办的"中学课程研究班")、李建勋(后曾任北京高师校长)等留学生代表,邀请他们回国任教。

99年0月0日,山西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年会上,陈宝泉与邓萃英联名提出了《设置师范大学案》。

年前后,陶行知和陈宝泉南北呼应,相继主张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陈宝泉指出:"方法由宗旨而定,今日教学法之宗旨,应力斤教员中心主义,而实行儿童中心主义,故不曰教授法,而曰教学法。"把"教授法"改为"教学法",这是教学观念、教学思想领域的重大变革,是教学理论上的重要探索,它促进了中国近代的教学改革乃至整个新教育运动。

年冬,陈宝泉调任教育部普通教育司司长。入部之初,他即向教育总长范源濂条陈各项部务改革计划和建议,深得赞同,以后历任总长也都参酌执行。

92年4月,北大、北高师等八校教职员因索薪罢课,教育总长、次长相继辞职,部中月余无长官,普通司司长陈宝泉和专门司司长任鸿隽共同维持部务,任疏解之责。

同年,武昌高师因经费无着,学生人北上请愿,部中议论纷歧,多不敢问津此事,陈宝泉出面多方斡旋,终使武昌高师得免停闭。

本年夏,参与组织实际教育调查社,邀集教育界人士与孟禄召开大型教育讨论会,与陶行知、胡适合编《孟禄的中国教育讨论》。会议期间,实际教育调查社、新教育共进社、新教育杂志社欲合组为中华教育改进社,三社公推陈宝泉、陶行知、朱经农、马叙伦、李建勋为社章起草员,该社成立后,陈任教育行*组审查委员。

年,陈宝泉参与制定"壬戌学制",并任中华教育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同年,陈宝泉以教育部官员身份兼任北京师范大学筹备委员。

年,陈宝泉任教育部教育次长兼普通教育司司长。在普通司司长任内,他还组织了教育行*讲习会、小学成绩展览会等活动。

年8月,参与发起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与陶行知等九人一起当选为执行董事。

同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正式改名北京师范大学,陈宝泉与梁启超、张伯苓等九人担任北京师范大学董事会董事;又先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讲师、教授。除在教育部任职外,他在北师大讲授《中国近代学制变迁史》课程。

年,陈宝泉参加收回教育权运动,在中华教育改进社第三届年会上,与邓萃英共同提出“无中华民国国籍者不得在中华民国领土内对中华民国人民施行国民教育”议案。会上,陈宝泉被选为中华教育改进社九位董事之一,又任该社教育行*委员会副主任、义务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年3月,陈宝泉与李大钊等受聘担任"华北六大学中文辩论会"评判员。

年起,陈宝泉整理《中国近代学制变迁史》讲义,三易其稿,编著成书,于年正式出版。该书准确地绘制了各个时期学制系统图,为后来的中国教育史书所取法,成为教育史研究者必读之书。

年,陈宝泉离开教育部。

年,任天津市*府参事、教育部名誉编审、天津贫民救济院院长,又在南开大学兼课,并继续担任商务印书馆教科书编校工作。后任天津广智馆董事、青年会董事、铁路同人教育会副会长等职。

同年,陈宝泉又呈文河北省*府,呼吁颁布义务教育逐年进行计划,指出“我直隶为教育先进省份,独于义务教育未经定有具体计划,既无以进国民之程度,亦恐无以树中外之观瞻”。

年底,陈宝泉任河北省*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其时,与李建勋、周学章被知识界誉为“河北省教育界三杰”。上任伊始,陈宝泉就部署了对河北省教育的全面调查,拟具教育改进计划,明确了整顿高等教育、提倡生计教育和奖励寒苦高材学生三项要务,还大力推行义务教育和民众教育,使河北教育事业在历遭*阀混战、自然灾害破坏的状况下很快地恢复并取得发展。

93年九一八事变后,他打电报指责蒋介石的不抵抗*策,在教育界引起很大反响。

年,在河北省*府委员及省教育厅厅长任上,陈宝泉又向省*府提议规定暂行义务教育办法。他认为,“义务教育为国民最小限度之教育,如布帛菽粟之不可缺,人未有因贫寒而弃衣食者,乃因贫寒而弃教育可乎?”

年,陈宝泉拟定《河北省教育三年计划》,对高等教育,他提出“不务量的扩张,力求质的充实”,“趋重实科,造就实用人才,适应河北地方之需要,尤宜注重农工,至商、医、水产,则应力求改善。文、法等科则以保持原状为原则”。根据这一原则整顿之后,河北省高等教育形成了五学院一专科(五学院为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法商学院、女子师范学院,一专科为水产专科学校)的格局。对中学教育,提出了“注重职业训练”的原则,他认为,“本省高、初中学毕业后不能升学者占大部分,在中学课程内应酌加职业训练”,为此专订了职业教育计划。对义务教育,他提出分步骤设立城市、乡村义务教育试验区计划。对师范教育、民众教育、留学、体育等方面,也主持制定了详尽的计划。

年7月,蒋介石*府与日寇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陈宝泉愤而辞去厅长职务。

年,七七事变后,陈宝泉接受天津市教育局邀请,给中小学教师作报告,劝勉教育界同仁发愤图强,共赴国难。当时天气炎热,他情绪过于激动,又患高血压症,从此卧床不起,医治无效,正于天津沦陷之日逝世,享年63岁。)

年5月,戴应观任编审委员的《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由开明书店出版。

(玉梨生注:年5月上海开明书店出版的《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编审编纂人员,计七十三人。其中编审委员有辛树帜(负召集责)、汪睿昌、陈泮藻、张师九、戴应观。主任编纂为周邦道,副主任编纂是*问歧。丁致聘、李公明、周庶咸、章慰高、贾国恩、蔡毓骢为编纂人员。其余为特约编纂。关于“编纂内容,初由周主任编纂邦道草拟目录,后由编审委员会根据各司处意见,斟酌损益,最后决定。”)

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后,戴应观与国民*府高教司司长谢树英作为南京*府代表到沧州,慰问南开大学南下进京请愿,被平津当局拦阻于此的多名学生。

(玉梨生注:南开大学师生在“一二九”运动中的表现可见于《南开大学报》9年发表的《南开学子为“一二·九运动”增辉》,现节录整理于下,并做部分补充:

北平“一二·九运动”爆发,南开大学学生自治会即派冷冰等人赴北平,一面了解真相,一面慰问受伤者,为推动这一运动的进行。2月7日,南开大学学生自治会以学生会名义致电行*院长蒋介石,20日蒋的回覆是:“南开大学学生会鉴篠电悉,已电平市府和平妥慎办理,并经去电查明并无屠杀等项情事,仰即知照,行*院长蒋中正(20)印”(《益世报》,年2月22日)。2月8日,南开大学、北洋大学、南开中学等校联合举行示威游行,提出“反对华北自治”、“全国一致抗日”等口号,并作出决议到南京请愿。2月9日,经过全体同学一致决议罢课,赴京请愿,遂派人化装赴各车站,购妥不同地点之车票,对于沿途各项事情,亦筹划妥当,作出准备。20日,全体同学齐集礼堂,分队领票,呼喊口号,分三批相继绕道登车。这种巧妙的安排和组织,打破了当局“防范”之墙。得到媒体称赞,如《益世报》载:“组织颇为单纯,全体余人,服便装,分赴总东西各站,各人自行购票,其站地则为杨柳青、独流、沧州、德州等处,乘客彼此作不相识者,计东站登车者百余人,总站约百余人,西站有一小部分,所乘津浦2次车,九时半自西站开出,沿途无阻”(《益世报》年2月2日)。但是因为这次列车乘客拥挤,请愿团领队又多次聚集一起开会,引起段、站负责人注意,路局遂下令,阻车南下,停在沧州。沧州地区各学界,站在同学立场举行游行,并以各种形式来声援。南京方面,行*院长蒋介石,教育部长王世杰及中委叶楚伧、陈果夫等,闻讯即派教育部高教司长谢树英、督学戴应观2人为专员北上,设法阻碍扑灭这一爱国运动,谢、戴抵沧后,明确表示他俩负有解决南开大学请愿事件之命,不达目的,决不返都。(玉梨生言:近来有学者认为,南京*府对“一二·九”运动的态度的转变在年2月,而此次“一二·九”运动初期的派员北上,并非单纯为“扑灭爱国运动”,而是南京*府试图通过拉拢学生,将此次运动纳入其控制下的“青年民众运动”的轨道,并借此制衡实际控制华北的西北*宋哲元部的**势力。结合前后史实,此论或更可信。)谢称:“兹奉部长命,与诸位接谈,第一,国家到此危急之时,大学生责任实为重大,必须先抑制情感,通盘计划,从事研究;第二,南大为国家优良之大学,中央甚为关心,绝不能使教育受任何影响与妨碍;第三,精神受刺激,更应镇静读书,希诸同学,多加体谅。”戴称:“二十年来学生运动未已,而国家殊少进步,实令人可悲,必须打开生路,诸位同学有何意见,可尽量提出”。他俩还说,“教育部绝不能使各校学生赴南京请愿,已由行*院通令各省主席及主管机关,一律严行防止有学生来京请愿情事。”南开大学校秘书长*子坚,商学院长何廉及工科教授陈荫谷等先后赴沧,力劝同学返津复课。2月23日请愿团返校,继续罢课。补:年月日,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及3名学生代表在南京面见蒋介石,要求*府颁明救国方针、宣布华北屡次外交真相、切实保障华北安定与华北教育等要求。年月,平津学生南下宣传团组成,到平津和保定地区宣传抗日,南开和北洋学校同学组成第4团,深入到上述地区农村,展开救亡活动。天津各校举行的讲演会有声有色。南开大学学生在这一运动中的作用,如果定位的话,是天津的领*者。南开教师也发表言论,希望当局正确对待学运。北平*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哲元向天津教育界致函,表明他对“一二·九运动”的态度,就请南开大学转述:“南开大学转天津中等以上各校教职员工公鉴,奉读来电,名论热诚,至甚佩钦,此间对学生事,向用和平方法处理。”(《益世报》年2月2日)

谢树英(-)号济生,陕西安康县(今安康市)流水店人。

其父谢恩绶,是清末地方名士,见国力日衰,督子女力研科学、发展实业,谋求救国之道。

谢树英秉承父教,早年就读于北兆一中,在高等法文专修馆毕业,是蔡元培先生的学生。年月,由华法教育会派赴法国勤工俭学。在赴法船上结识周恩来,对周的忧国忧民、矢志变革中国现状的赤胆忠心,感佩不已。

92年,谢树英从巴黎转学德国入柏林大学攻读采矿专业。周恩来也于年由巴黎到德国柏林,两人再次晤面,并和朱德、孙炳文、章伯钧、张申府、徐冰、连瑞琦等同志过从甚密,曾参与留德学生会活动,他们都希望学有所成,将来为民族振兴作贡献。年,谢树英在柏林结识了邓演达。当时共产*、国民*都有旅德柏林支部,在邓演达影响下,谢树英加入了中国国民*。年,谢树英应邓演达电召,回国参加北伐战争,任总*治部专员,派驻福建,负责文教工作。

年起,谢树英在南京国民*府教育部高教司任职,参与筹办山东大学、武汉大学、武功西北农专。

年邓演达秘密回到上海。谢树英与章伯钧、季方等协助邓演达筹建、发起建立中国国民*临时行动委员会(农工*前身,简称:临委会)。年8月9日,在建*的一干会上,邓演达当选临委会中央干部会总干事,谢树英当选为25名干事之一。临委会成立后,各地方先后成立组织。谢树英与万灿、詹显哲、李毓九等成立了南京干部会,最初做教育界上层知识分子的工作,后来发展到群众中做工作。93年上半年,临委会的反蒋起义准备已有相当规模,蒋介石悬赏30万元缉捕邓演达。形势险恶,很多同志为邓演达的安全担心,力劝邓演达去日本或香港暂避。谢树英为此特地从南京赶到上海,建议邓演达“暂时离开,以避其锋”,邓演达拒绝。由于叛徒出卖,邓演达被捕。邓演达在狱中设法给谢树英带出一张便条,是用红笔在手纸上写着:“我将被解至富贵山炮台,以后通信不可能。”这是他最后的绝笔。谢树英当即派人送交上海季方处,转有关同志传阅。邓演达殉难后,93年谢树英约同连瑞琦前往烈士就义处,只见一掊*土,坟前立有石碑一块,陈铭枢在碑上亲书“故友邓择生先生之墓”,下款直书“陈铭枢题”,土坡旁还留有斑斑血迹。2月9日,谢树英曾代表临委会在杨杏佛陪同下,到上海莫里哀路中山故居谒见宋庆龄,请宋庆龄领导临委会,并请示今后工作方针。宋庆龄沉默良久,凄然回答说:“我暂时不能出来,但你们要继续干下去。”谢树英提出:“请*琪翔出来领导如何?”宋庆龄不愿干涉临委会组织内部事务,没有表示意见,只说:“你们商量去。”宋庆龄对邓演达被害极为愤慨,将拟好的英文稿《宣言》交谢树英与杨杏佛。两人译缮后,连夜送往《申报》馆。谢树英与陈翰生送稿时二人相隔百米,以防不测。《宣言》痛斥蒋介石“借反共之名,行反动之实”,“艰苦卓绝、忠勇奋发之邓演达,终遭惨杀,即其一例”。《宣言》的发表,对蒋介石是有力的鞭笞,也给了临委会极大的鼓励与支持。年,谢树英任中华民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科长。年福建事变时,谢树英奉命前往四川,联系与第三*有联系的川*部队及陕西西北*,以响应十九路*,不料福建*府很快失败。后,谢树英应邀去陕西,在陕西省主席劭力子属下从事矿业开发工作。

(玉梨生言:谢树英参与处理“一二·九”运动的情况,刘南燕所撰《昂首呼青天,我是铁炼汉——谢树英传略》,受农工*委派整理*史的王宗宏、章建宁通过采访谢树英之子谢一冈所整理的《谢树英:同周总理乘此轮船赴法——从纪念中国留法勤工俭学运动00周年谈起》,以及《安康历代名人录》均未提及。

但相关资料除《南开大学报》的文章外,还可见于年的《中州今古》上柴成文、张黎至所撰《“一二·九”精神永放光芒》,该文记述了年2月30日前后,谢树英到河南安抚学生,发表演讲的情况,对国府派员的描述为“国民**府教育部督学谢树英、科长徐逸樵、秘书周淦”。两文发表时间相隔十余年,而人名、职位出入不大。且在谢一冈提供的照片资料中,有一张标明“年摄于南京寓所”的谢树英身穿厚料大衣的照片,可知此时谢树英尚在南京,未去陕西任职,而去陕西任职,或许也可理解为谢树英的“避乱之选”。再结前两篇文章都提到的谢树英此前曾联络西北*的经历,选此人去应对宋哲元治下的学生运动,亦在情理之中。而三处未提及,或为尊者讳。

至于谢树英去陕西任职的情况,三处亦无详细讲述,但或可推知,其事应在北上回京后,即年初,而根据另一照片背注可知,年4月底,谢树英已经从香港乘船前往欧洲,且谢树英出国访问受资源委员会派遣,年回国后也是到资源委员会下属的川康铜锌铝矿务局任职,而未继续到陕西任职(当时邵力子因西安事变中的表现被蒋介石安排到奉化溪口与张学良同住),因此,推测谢树英或许并没有到陕西省府任职,而是作为陕西省代表到资源委员会任职,后因邵力子失势,而一直就职于资源委员会下属单位。)

年4月,谢树英由陕西省*府主席邵力子推荐,由资源委员会派赴欧洲考察燃料工业,并在德克劳斯塔尔矿冶学院研究煤的综合利用,发表《费雪及脱布史合成燃料之研究》、《欧洲各国人造液体燃料概况与我国应设厂之途径》。

年回国后,谢树英历任监察院监察委员、川康铜锌铝矿务局局长兼地质勘探总队长、山西大同煤矿主任等职。其间,他南渡金沙江至云南、北至陕边、西达康定,领导和组织了四个勘探队,一面勘探,一面开采,解决了抗日战争急需的铜、铝、锌矿,撰写《西康之铜、铝、锌资源》和《战后开发我国铜、铝、锌之计划》两篇论文。

年,谢树英曾去重庆曾家岩八路*办事处拜会周恩来,周恩来亲热地称他“老朋友”,畅叙别后经历,倾听了他在川康边区开发矿藏的情况,并向他介绍当时的抗日战争及国内外形势。

年后,谢树英任东北抚顺矿务局局长及资源委员会办事处处长,努力使惨遭日寇和苏联破坏的抚顺煤矿恢复了生产,并能综合生产铜、弹簧钢、柴油、汽油和氮肥。

年,谢树英任资源委员会专门委员兼平津办事处处长。他在中共地下*联系、指导下,与进步人士共同商讨如何保护平、津、唐(山)各厂矿、企业,迎接解放。谢树英不仅拒绝随国民*南逃,还冒着生命危险,指派技术骨干日夜守护着重要机电、锅炉等,以实际行动迎接北平解放。

年平津解放时,他团结所属人员,顺利完成接管任务。

同年,谢树英就任重工业部矿业研究所所长,并筹建综合工业试验所,主持湖南锑业出锉岩、湖南水口山铝锌矿废沙浮选、四川彭县铜矿浮选等五项试验和一项专题研究。

年,谢树英向燃料部部长陈郁介绍各国燃料工业情况,并提交多年积累的有关煤炼油的全部资料。

95年,谢树英主持钢铁理化检验研究班,统一全国钢铁厂理化检验方法和操作规程。

年,谢树英任北京钢铁学院教授,应聘为地质勘探指导委员会(地质部前身)委员,撰写《白云鄂博含稀土磁铁矿矿石的特性及其经济价值》的文章。

年周恩来去世,谢树英万分悲哀,回顾与周总理的三次交往,含泪赋诗悼念:惊闻巨星落,秉公执国*。盈眶泪满襟,溥惠济世民。圮倒擎天柱,鞠躬尽瘁死。高风感人深,遗爱在人心。

谢树英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直到八十高龄,还伏案校阅了《德汉矿业大词典》和《煤炭综合利用》两部书。

年8月2日,于北京病逝,安葬于北京福田公墓。)

年,戴应观随国民*府教育部迁住武汉。其教育部同僚吴研因有诗《叠韵酬戴应观甥舅自汉口见寄诗》

飞来青鸟句犹温,不碍巫夔云罨门纸短每嫌消息少,辞真自有古风存舅贤甥俊依千里,母老妻单各一村

(吴注:戴妻已入川,而母在浙)

无路可投平寇策,怜君如我把诗论

(玉梨生注:吴研因相关资料见聆听民国·中华书局

吴研因:疮痍之后,中国随世界而建设,而进步)

年3月,戴应观在《教育通讯》2卷期发表《中学毕业必考问题之探讨(续完)》。

(玉梨生注:《教育通讯》(根据《教育通讯(汉口)的信息产出与载文风格———基于重庆图书馆现存馆藏文献计量学的研究》和全国报刊索引网相关简介整理。)

年3月,创刊于湖北汉口,为周刊,逢周六出版。社址汉口中山路积庆里42号。从创刊时起到复刊前,编辑、发行者均为教育通讯社,未明确主编者。刊名由国民*重要人物,时任国民*府教育部部长(年—年)的陈立夫题写,其亦在此刊物上发表数篇文章。每期售价3分,预定半年7角,全年元3角。

年8月27日,第23期起,在重庆出版,社址重庆忠烈祠街25号,到第2卷第48期时,社址迁往重庆三元庙街33号。

年,每期售价5分,半年元,全年2元,邮费在内。

年8月0日,第3卷第40期,社址又迁往重庆南岸*桷垭。

年,第5卷第期起改为旬刊,逢十日出版。

年,每期售价4角,预定半年4元,全年2元,合刊作两期计算。

年3月,出至第7卷第9期后停刊。该刊抗日战争期间共出版7卷期。

年3月,该刊复刊,为半月刊,社址重庆川东师范校。刊名由接替陈立夫后连任教育部长的朱家骅书写。由正中书局及各地分局发行代售、邮局征定。

年5月5日,社址迁南京成贤街52号,一直发行到年月5日第6卷第0期最终停刊。战后复刊共出版6卷70期。每期每册定价国币20万元。

该刊主要撰稿人有华罗庚、庄泽宣、王克仁、陈友松、朱佐廷、高振业等。该刊主要探讨中国教育实际问题,颁布*府教育法令,传播教育消息,宣传公民常识,内容涵盖了教育论文、进修资料、补充教材、书报介绍、教育调查及统计等方面。主要栏目有教育问题研讨、参考资料、教育消息、教育法令等。

该刊作为抗日战争时期及国共内战时期出版较为连续的教育类刊物,对当时的有关教育诸多内容均有所涉及,同时由于该刊撰稿人多为知名教育专家或著名学者,对于推动“教育救国”起到了应有的作用。该刊积极介绍国外先进教育模式及成果经验,刊登了大量国外知名教育理论的译著,对于推动西方教育理念在中国的传播也起到了一定作用。该刊由于发行时间较长且较为稳定,对于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及国共内战时期中国教育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教育消息”、“教育法令”等栏目刊载的内容提供了认识当时教育情况的第一手资料。

该刊较为重要的文章包括陈立夫《告全国学生书(特载)》、华罗庚《科学教育的新工具:计算机:建议选派学生出国研究》、董渭川《中国扫盲的出路》、《各级学校训育之实施(特载)(附表)》等。

年5月,戴应观在《教与学》月刊4卷3期(精神总动员中心号(下))发表《教育行*工作者精神总动员实施方法》。

(玉梨生注:《教与学》

南京正中书局编辑发行的刊物。

年7月日,在南京创刊。为月刊。叶楚伧题写刊名并主编。主要内容有教育心理问题、各国教育新趋向、英语教学研究、课外读物与教材、作家小传、教学法等。侧重于中国教育现状及发展的研究。

抗战爆发后,停刊,随正中书局内迁重庆。

年7月3日出版的第3卷5期为复刊号,社址为重庆东水门石门坎8号。陆殿扬撰复刊词《我人今后之努力》。

内容有教育评论、教育论著、教学方法、补充教材、特载、教育文化消息等。年3月3日自4卷期起,社址迁至重庆中一路号,发行人吴大钧。曾出版“精神总动员中心号”(4卷2期)、“四川教育专号”(4卷期)等。

年2月,出至第7卷2期后停刊。其中第至5卷每卷出2期,第6卷出6期,总计68期。

主要撰稿人有顾颉刚、高行健、汤茂如、陈立夫、罗廷光、袁翰青和林贵华等,主要栏目有战教动态、教育评论、教育论著、教学法、补充教材、教育文化消息、书报评介、教育文艺等。

该刊以探讨教育学术理论为主旨,主要内容包括研究国防教育、科学教育、生产教育及其他实际教育问题,还有介绍国内外教育新思潮,刊登中小学及民众学校各科补充教材,某种教学法的实验及比较结果,发表各科学术演进变化、科学发明史文章,介绍学理浅显、适合中小学教师的各科最新学说、图书评介、教学生活、文艺小品。出版该刊的正中书局隶属于当时中国国民*宣传部,因此影响较大,办刊持续时间较长。

载文主要包括《战时民众教育的新路》、《趣味的地理学、远东的十字路口》、《科学的真相和科学教育实施的方针》、《地理教学与民族观念》、《社教工作者精神总动员实施方法》、《关于体罚及苛罚问题的检讨》和《学校兼办社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等。

教育家蔡元培曾在该刊上发表《教与学》一文,详细论述了教与学二者的关系,打破传统的关于教就是老师的教授,学就是学生的学习的认识。他认为教与学应分为学而不教、教而不学、不教不学和既教又学这四个方面,只有懂得学习又懂得教授方法的老师才是好老师。作为学生也不能只知道学习也要懂得教的奥妙,这样才能更好的学好,其它方面的能力也会得到锻炼。只有这样教与学才会更好的结合,才能达到教学共长的目的。

该刊在近代教育研究的地位重大,也是研究近代教育的重要史料。)

年7月,戴应观在《教育杂志》29卷7号发表《抗战时期的中学教育》,指出:“日*的大肆侵略和破坏,使大量学生和教职员或不幸死于屠杀或轰炸中,或失学失业,奔走逃难。如何解救各战区大批失学失业的学生和教职员是抗战时期教育上的第一个问题。”

(玉梨生注:此段资料引自《史学集刊》年期发表的《全面抗战时期的教育救助问题》,但在可见的《教育杂志》29卷7号的目录里,并未找到《抗战时期的中学教育》。

《教育杂志》

年2月5日,由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创刊,书脊题名《教育杂志汇编》,是旧中国发行时间最长、流行最广的一种定期发行的教育刊物。

第一任主编是因为《楚报》而遁来沪上避风头的陆费逵。陆热心于学制改革,于是在他任上,除去将这份杂志的办刊方针就固定在“研究教育,改良学务”之外,他还赤膊上阵撰写一批文章以壮声势,如《普通教育当采用俗体字》(创刊号)、《缩短在学年限》(同前)。

与商务馆同时期的杂志结构类似,《教育杂志》设有言论、实验、图画、学术、教授管理、教授资料、史传、教育人物、教育法令、章程、文牍、文艺、谈话、杂纂、质疑问答、介绍批评、名家著述、调查等栏目,初期以西方教育思想与各国教育制度为杂志部分主干内容,其教育理论除译介日本教育学心理学等成果外亦就国内教育问题予以分析。

《教育杂志》按年分卷,每卷2期,发行共达40年,至年2月停刊。

除介绍教育内容外,本杂志也刊登文学作品,包天笑所译《馨儿就学记》(从日译《爱的教育》改写)为其中极著名者,此文曾有节选内容入选商务馆小学语文课本。

92年,陆费逵离开商务馆另立门户,《教育杂志》交与朱元善主持,朱氏善于从别国杂志中吸取精要,虽在杂志形制上与陆费逵主编时基本相近,但杂志上多辟“天民”一笔名,这是杂志社内共用的一个公共笔名。这些具名为“天民”的稿件多数是由朱元善选编并交樊炳清等编译所同人编译。对于这个时期的《教育杂志》,曾在商务馆任职的茅盾如是说:“……它及时介绍欧美新的教育学说,教育改革情况。”由此,其读者“中学或师范学校的老师为多”。

98年9月后,商务印书馆遭《新青年》批评;其中罗家伦的《今日中国之杂志界》为《教育杂志》加上“市侩式”杂志的标签。商务亦自觉此为变革契机,于是年时主编改为李石岑。

李石岑在管理《教育杂志》时,提倡学术独立,并利用自己的学术优势,将柏格森、尼采哲学引了进来。但他手头除去《教育杂志》外,还有《民铎》和《学灯》,于是半年之后,主编便换成了协助他编辑杂志的周予同。

年初,商务馆为扩大知名度,拟让编译所哲学教育部主任,著名心理学家唐钺担任主编,但唐钺先生在编译所内事务繁忙,结末是勉强编完一期杂志后,年5卷第期《教育杂志》上就刊出一则启事:

“……因唐擘*先生事务繁忙,本刊主编仍为李石岑先生……” 从此开始直至年,教育杂志的主编依旧是李、周二人。在他们主编期间,商务馆的几大杂志基本上都被五四后的进步学人所掌握了。叶圣陶的《倪焕之》等一批进步文学作品也发表在了这上面。

年,地质学家赵亚曾在云南遇难后,《教育杂志》也率先发起了追悼。

年,一·二八事变,商务印书馆遭损毁,杂志停刊。

年,《教育杂志》恢复发行,复刊后第一任主编由何炳松先生担任。何先生是年进入商务馆的,他年仅编译所后负责过一段《教育杂志》的相关事宜,深感编辑工作对做治学影响颇大。因此一二八后他便举家遁走,专心治学。这次复出,乃是商务馆高层三顾茅庐的结果。

何炳松先生担任主编后,即提出要达到四个目标:打倒文盲(即消除文盲)、建设农村、提倡生产教育、提高文化程度。在他担任主编期间,杂志得到最大限度恢复。

年,何炳松便辞职去暨南大学,主编交给*觉民。

年,抗战全面爆发,商务馆等一批文化单位在年夏季就开始一路向南转移,2月迁长沙出版。

年起,迁香港出版。

94年,香港陷落后,《东方杂志》社长兼总编郑允恭叛国投敌,充当伪亚洲文协主席。郑唆使日人诱逼*觉民出任伪东亚文协教育处处长。*觉民自然拒绝接受,于是化装成商人,连夜逃往澳门,而后辗转到重庆,继任《教育杂志》主编。

后,因经费拮据,《教育杂志》编辑部被裁撤,*觉民改任成都商务印书馆经理兼编审员。

抗战胜利后,《教育杂志》于年7月在上海复刊,复刊后主编为赵廷为与李季开。停刊于年2月33卷2期。)

年0月,戴应观在《学生之友》卷5期发表《论学潮》。

(玉梨生注:《学生之友》

年由学生之友社编辑,许心武发行在重庆创刊。月刊。该刊属于青年刊物。停刊时间及原因不详。

主要撰稿人有郝更生、翁之达、张景卿、陈立夫、陈光清、李辰冬、史可京、许心武、汪清等。主要栏目有论著、学术研究、青年修养、读书指导、名著介绍、教育消息、青年通讯、青年园地、文艺等。

《学生之友》指导青年立志、求学、就业、生活及思想修养,培养知识技能,提高品德人格,抗战御侮,建设现代新国家。刊登一月国际时事,国内外各级学校学生生活素描,刊有全国专科以上学校概况,供投考大学的学生参考。刊载文章主要有《现代青年体育训练的要点》、《教育改造中的训育问题》、《青年教育之本质》等。)

年,戴应观为公立各院校统一招生委员会委员。

(玉梨生注:公立各院校统一招生委员会?

机构名。在年和年实行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的基础上,国民*府教育部认为有必要确立制度,因此于年设立该机构,作为负责高等院校招生的“永久性质”的机关。

该委员会聘请罗家伦、王星拱、张道藩、程天放、臧启芳、叶元龙、吴南轩、周炳琳、童冠贤、艾伟、章益、吴俊升、顾树森、陈礼江、张廷休、陈石珍、邵鹤亭、*龙先、陈东原、王万钟、戴应观、郝更生、谢循初为委员,指令吴俊生为主任委员。分设总务、审核、分发、研究四组,各设主任一人,设干事、助理干事、书记数人。

其主要职责是:制定招生规章、规定命题阅卷及录取标准、制定及颁发试题、复核考试成绩、决定及分配录取学生、研究招生改进事项、教育部交议有关招生事宜。

该委员会成立后,即组织了年全国高等院校的统一招生,但随抗战环境变化,统一招生停止,该委员会无形终止。)

94年初,戴应观在《高等教育季刊》创刊号发表《现阶段中学教育与高等教育间存在之矛盾及其消除之拟议》,在文中提出了关于统一招生的看法和建议。他认为,该统招“试题统一,无轶出范围与难易参差之弊;应考者可就地一次参加,无奔赴各地参加多校多次考试之劳。”为了增强统一招生考试结果的正确性,戴应观建议,“宜更扩大统考之范围与增多统考之场数”。

(玉梨生注:《高等教育季刊》

94年3月创刊于重庆,属于学校教育刊物,发刊周期为季刊,由独立出版社出版发行,高等教育季刊社编辑,具体主编不详。发行地址位于重庆香国寺上首,编辑地址位于重庆青木关第六号。停刊于年2月,停刊原因不详,出版至第3卷第4期停刊。

该刊主要

1
查看完整版本: 聆听民国middot沉沙戴应观这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