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礼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毕俊厚离土地最近的诗人
TUhjnbcbe - 2021/8/12 15:09:00

点击上方蓝字
  

张家口日报记者郝莹玉
  “在僧官屯,土地叠加在一起/绣满五谷的图案/像一床床高高挂起的花被子/乡亲们一步步把头磕到天上/他们采摘云朵和鲜花……”诗人毕俊厚一首赞美家乡的组诗《无尽的余晖,咽下苍茫》就这样起笔了。
  今年56岁的毕俊厚,出生于尚义县甲石河乡一个四面环山的村庄里。
  毕俊厚与文学结缘已有三十多个年头了。从年专注写诗后,至今已完成近余首诗歌作品,其中,描写家乡风土人情的诗歌有余首。
  “多少年来,诗歌没有给过我现实的物质的回馈,但是作为一个离土地最近的人,我享受创作带来的愉悦,这是最珍贵的。”
  诗歌照亮深夜的路
  毕俊厚是一位诗人,他清瘦腼腆,不善言谈。即使在张家口尚义的作家群里,他也是默默无闻的一个。可是他的诗,却受到全国各地读者和诗人的喜爱。
  “我父亲在村里是个文化人,他在供销社工作,我从上小学时起,经常到父亲工作的商店里玩。商店订阅了报纸,阅读报上的好文章我有时入了迷。”毕俊厚说,报纸开启了他的文学梦想,他尝试着写身边的感人事。
  年,毕俊厚初中毕业,先后在供销社工作,后下岗回家。为了谋生,他买了一辆三轮车起早贪黑,给豆腐房送*豆,给饭店送鸡蛋。后来,因为一次车祸,险些丧命,他就东拼西凑了几千元做资本,建起了家庭式小型养猪场。期间,他写的散文、小说在《河北故事报》《河北工人报》《长城文艺》等报刊上发表。年,他被市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
  年,小儿子在市区读初中,妻子到市里陪读,家里的活全都落在毕俊厚一个人身上。尽管忙碌了一天,尽管一天下来他的身子像散了架似的难受,但是,漫长而孤寂的夜晚又点燃了他内心的文学梦。
  在毕俊厚看来,写小说需要相对整块和集中的时间,对于他来说,这样充足的时间显然是不可能的,甚至是奢侈的事情。“每个人,都像是石缝中的草,都会找到适合自己生存的路径。我觉得唯有诗歌既适应我零散的时间,又是我想表达情感的最能抵达内心深处的一种文学体裁。”
  从那一年起,毕俊厚开始读诗写诗。生活中的他,既是一个穿着大褂养猪的人,脱下大褂,他就会一头钻进网络诗歌论坛,当版主,点评诗歌。诗歌的快乐一下子淹没了身体的疲惫。
  几年下来,他不停地读诗,从不间断地写诗,甚至在猪舍、磨坊、羊圈旁到处留下诗歌的印迹。诗歌,稀释了他一天的疲惫,给他的生活插上快乐的羽翼。
  毕俊厚现在受聘县内某*府机关从事文秘工作。但他的爱诗之心依然丝毫没有减弱,在工作之余,他仍坚持创作,至今已被包括全国八大诗刊在内的近五十余家文学期刊刊登诗歌作品40余万字。
  困顿窘迫的生活,并没有影响他乐观的情趣。一双皮鞋穿了十几年,一件西服穿了二十多年,在单位住着宿舍,一个星期的伙食,只花二十多元……在他眼里,却有着另外的解读,“万物都是有生命的,包括我身上穿的衣服,已经和我息息相关,甚至,它们生命的延长,无不给我带来快乐。”
  诗歌里的家乡素描
  毕俊厚将视角、笔触瞄准张垣大地,写出一系列反映大好河山张家口的组诗。为了看望妻儿,毕俊厚来到市区,住在堡子里,每天早上起来,游走在堡子里,晨辉映照着古堡,激荡着毕俊厚的内心。晚上他伏在桌上,满怀激情写就诗歌《一座古城,摇响岁月苍茫的风铃》。
  小儿子来到张北一中上高中后,他在看望儿子时,走进元中都博物馆,有感而发,以诗抒怀。
  尚义县甲石河乡建起鱼儿山旅游区,年旅游区投入资金,举办诗歌大赛,展现张家口各个旅游景点的优美风光。年,康保县举办诗歌大赛,毕俊厚都参与其中,他写了《宣化素描》《以一个地名唱响》《北魏石窟,花园眉间的一颗痣》和《崇礼,掀起你的盖头》等二十组反映张家口优美风光、人文历史的组诗,每组诗少则四五首,多则七八首。
  “张家口各县区,我几乎都写到了。”毕俊厚说,读书写诗虽然不能让日子变富裕,但是能让日子变幸福。
  多年来,经过不懈努力,毕俊厚成为河北省作协会员,张家口文学院签约作家。他的诗引起广泛
  年,由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办的年度河北文学排行榜,毕俊厚的诗歌《寂静(外二首)》上榜,“仿佛两尊泥塑/或者两个失去声带的人/一个侍弄油腻的老烟袋/一个借助老花镜/不断翻剪修补破旧的衣服/他们都不说话/仿佛一生的语言,早已用尽……”
  诗歌握住时光的手
  最近两年,他创作的视野不断宽泛,立足冀西北和生育他的小山村囫囵村为基点,从生命意义和时空的向度来拓展诗歌的外延,以此,不仅让诗歌充满理性的思考和哲思的内涵,同时,兼备了故土情结,他的诗歌更有了一股子嚼劲和耐力。
  “毕俊厚善于从日常琐事、地域风情、故乡情结、历史脉络中挖掘新意,用独特的方式创造诗歌的高度,抵达生命的内核,每年都有新作问世。”市作家协会主席冀海莲说,毕俊厚的诗比如《下花园,万亩杏花芬芳我的内心世界》中“到下花园去,万亩杏花以独有的方式/迎接你,款待你/喊出所有的惊讶,掏出所有的词汇/都压不住杏花的一缕幽香……”简洁的语言,散发着阳光的温度,纯真的心思沿着诗歌的韵律,折射出思想的深度,寓意悠远,回味无穷。
  诸如《大青山,我的祖母》《在尚义小酒馆》《坝上的回忆》等,如同一幅幅素描作品,采用娴熟的手法,勾勒出清晰的轮廓,虚实结合妥帖,融入了个人独特的生命体验以及内心无法言说的牵挂。他的诗深沉、耐读,隐含着深层的思考。
  《桑干河,千年的涛声依然响亮》:“我想象不出桑干河的宽和阔/更想象不到桑干河的水脉,那朵浪花/可以拍击我的胸膛。踏在岸边/峡谷的风,如丝竹,如箫声,如歌如诉……”都说诗人的想象力最丰富。这首诗,细细品读,如同一只风筝飞翔在浩渺的天宇。
  《生如夏花》《苍凉之美》《在康保,听东路二人台》《康保之夜》《草原的云》等诗颇具特色。诗人贴着大地的心跳,怀着敬畏之情,呼吸着草原的空气,站在心灵的山岗,遥望抑或回眸。诗句发自内心地流淌出生命本真的永恒。如果爱,那就让灵*的触角延伸或蜿蜒,在苍茫时节,握住时光的手……记者手记有光亮,生命才有方向郝莹玉
  故乡。记忆。爱恋。镌刻在他的心湖。
  多年的农活劳作,他红褐色的脸庞上是深深的皱纹,骨节粗大的手掌上是粗硬的茧块,让人无法去想象,他是怎样在播撒完种子收割了庄稼之后,在吆喝着牛羊归圈捡拾了取暖的柴火之后,在安顿了妻子的唠叨安抚了孩子的啼哭之后,在经历了劳作的疲惫日常的困顿之后,是怎样在深深的夜里,铺开一张洁白的纸,写下那些散发着珍珠光泽的文字。
  毕俊厚用诗歌的方式爱着这个世界,爱着生养他的这片土地。粗略算来,他与文学结缘已经有三十多个年头了。创作的道路是漫长的,也是艰辛的。
  在毕俊厚的衣兜里,经常揣着编辑部寄来样刊的各种牛皮纸信封。这些厚实、不易磨损的信封,像他的宝贝,更像他的孩子,上面记录着他的诗歌创作历程。像这样的信封,如今已有七八百张,高高摞着他的诗歌人生。
  生存与苦难,鲜花与掌声,泪水与喜悦是并存的,但这些都是创作的源泉和生命的本真。毕俊厚感谢生活赋予他诗歌的灵感,因为诗,他懂得,自己不是单一的个体,也不是孤独的人生,在他的身后,有一大群人在默默注视着他。他渐渐融入“张家口诗群”这个群体,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诚信,相互的鼓励和促进。
  想起毕俊厚在一篇创作谈中的话:“多少年来,诗歌没有给过我现实的物质的回馈,但是作为一个离土地最近的人,我享受创作带来的愉悦,这是最珍贵的。”
  是的,此刻,我感受到了毕俊厚的愉悦。该怎样形容读书写诗,让他在生活的重负之下,依然满含着感激和深情,这份压抑不住消磨不灭的感激和深情,就化作了文字,带着草原的气息泥土的气息生命的气息,新鲜生动,源源流淌……
  毕俊厚,一个在泥土里劳作的人拥有了,看见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毕俊厚离土地最近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