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礼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三建大名府明朝大名府
TUhjnbcbe - 2023/9/5 23:53:00
                            

三建大名府

关于大名城的建设,最著名有三次:一次为唐朝大名府;第二次北宋建立北京大名府;第三次明朝建大名府砖城。现将大名府三次建城概貌简述如下:

明朝都指挥吴城在建文3年(公元年)在艾家口镇北建立大名府城,周长9里,高3.5丈,宽2.5丈。十字大街,十字街中心至四门是等距,城为正方形,四城门均有专用名称,南为崇礼门,东为体仁门,北为瑞智门,西为东义门。四门外均修瓮城(月城),南北瓮城门,向东开取意“迎喜”,东西瓮城门向南开,取意“朝阳”。四城门均为双层门,并且均是扭头门。便于防守,攻破头道门,还有二道门。城外周围挖护城河一道,宽9丈,深4.5丈,连通着支漳河和引河,护城河水长流不断,四个瓮城外均修大石桥。

成化8年(公元年),知府熊祥在四门上建立城楼。弘治年间(公元年至年)御史韩福、石禄相继将城墙加高增厚,增修女墙,城高为3.6丈,加修警铺,角楼。

知府姚汝循在嘉靖44年(公元年)用国库银包修城墙,城周围5尺皆为青长方石作基础,以上用长方砖修到顶,成为高标准牢固的砖城,既能防敌,又能防水,被群众誉为“大名府好城墙”。

那时都指挥,御史、兵备道、府署、县衙等均设在城里。其中著名的为“大名府署”。永乐初,知府倪天兴,在府前街北头路北建立大名府署,创事厅曰“承宣堂”,前列六房,后为“退思堂”,最后为镇楼(称府署楼)在内宅,高仞数,东、西、南三面窗户,洞开可以眺望。万历19年(公元年)知府涂时相将“承宣堂”改为冰玉堂,俗称大堂。后为宅门,建厅五间,题曰“景韩堂”,后称二堂。大门外两旁木榜曰“东郡股肱今右辅,北门锁钥古天雄”(后移晚得堂)。大门外东部为“大名书院”,西部为公园。

年5月,敌人撤退后,那时魏县、广平还有敌人,为防人重来占领,因战乱拆除大名古砖城。

大名县*府对县城建设加大投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五六条新的街道,修整道路和下水道,达到三横六纵两环城的新格局。一个是围绕大名城的内环城路,周长约12里;一个是外环路,周长30多里。

为进一步繁荣大名,亮化大名,加大投资,在大名府路和育才路,特制灯箱广告70个;过路光环彩色电灯9处;建莲花彩色灯60盏。

大名的繁华中心,已从南门里十字街,转移到北门外十字街。

来源:大名文史

原标题:《三建大名府——明朝大名府》

1
查看完整版本: 三建大名府明朝大名府